積累和整理是語文學習中必須具備的素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積累、整理的過程,即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的融匯整合,來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積累
語文積累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顯形積累,是事實性的、知識性的。它包括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知識、素材、典型的語言運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實例,有代表性的錯誤用例和語言修改范例,通過運用、積累成為自己的“語言庫”。二是隱性積累,包括思想的積累,方法的積累,情感的體驗,生活的經驗,方法的積累等。
1.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我在教學中是這樣操作的: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積累本,制定一個積累目錄,按照目錄把課堂上所學的詞和句子等分類記錄。每周要求學生讀上幾次,日積月累,學生的詞匯豐富了,語言組織能力、作文水平也提高了。這樣不但使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而且無形中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2.語文學習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引導學生了解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指導他們在語文學習中體味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感悟語文,并最終能夠有效地運用語文工具更好地服務生活,就能順理成章地完成課外積累的任務。①在觀察中積累。中學生要養成時刻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自然界的事物,觀察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并把觀察的所知、所得、所感的各種細微特征及時記錄、隨時積累,才會使材料越來越豐富,寫作時便能厚積薄發,得心應手地選擇材料,正確立意。②通過視聽積累。高度重視、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通過現代化視聽渠道積累豐富的材料,如新聞聯播、動物世界、各種節日晚會節目、愛國主義影片展播等,都可作為積累的范疇。學會動態觀察,提高觀察水平和積累材料的質量。③開展活動積累。在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實踐中,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是中學生積累的重要途徑。活動中所積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再現容易,而且寫作中使用起來容易抒發情感,達到文情并茂的效果。④通過練筆積累。一是閱讀練筆,就是讀書必動筆墨,包括詞語摘抄,內容概括,佳句警句抄錄,讀后感,書刊評論等。第二、觀察練筆,主要是寫觀察片斷、觀察日記。第三、視聽練筆、活動練筆等,均可用日記形式寫觀后感、活動收獲等。
二、整理
1.分類處理知識,即把知識分門別類加以整理 ,就像圖書館把不同類型的圖書放在不同的書架上,使讀者一目了然,查找起來十分方便。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在需要時能夠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識。
2.按主次分類知識。即按所積累知識的重要程度或是使用頻率的高低加以分類。整理語文知識可以使知識積累條理化,應用起來方便快速。
三、積累與整理完美結合
從規律上看,學扎實了,自然會用。所謂扎實,不光是記住了,更主要的是理解了。學了不會用,主要原因是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沒有搞清楚與之相關的內容。
語文課強調語文知識的應用和拓展,對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語文知識的整理,有時候需要由老師做一些系統地講解,但這不應該成為語文整理的主體。語文整理應該注重實踐性,不應該成為講授現成學科知識的過程。語文的整理,可以從語言文字的現象出發進行歸納,經過老師引導,使學生領悟;不要從名詞術語出發將“知識點”逐一排隊,進行系統的講授,讓學生記憶“現成的知識”。這樣才真正體現積累是前提,整理運用是目的。
現代社會信息量大,書本、生活裝進學生腦袋里的東西很多,這是現代學生的一個優勢。但必須對此有一個優化的過程,要把積累來的知識,“名正言順”地放入結構框架里面,今后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所以說僅僅積累知識是不夠的,積累的越多,不進行整理,知識就越亂。所以,我們要進行適當的整理 。
總之,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積累和整理的習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累、整理的良好品質。教師要注重方法的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對具體語言材料、素材、方法等進行歸類。這個過程中不僅要看到生活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更要看到語文學習又是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