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很多教師都努力地去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方式上作了很大的改進。學生在學習的方式上確實也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們學會了合作交流,學會了認真傾聽、欣賞同學的發言,學會了評價,課堂氣氛活躍。但也不能否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采用的合作學習方式流于形式。有的整堂課幾乎都在討論,表面上課堂教學氣氛十分熱烈,學生也相當活躍,好像都在說。但是當一堂課結束后,我們在評估學生到底學了什么,教師給了學生哪些知識,完成了哪些目標時,卻很含糊,學習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師也不知道。為防止學生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我認為教師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要想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每個合作學習小組應當有明確的小組任務,合作學習小組內部應當根據小組任務進行適當的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個人任務。另外,要想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任務一定要適合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任務應當具有一定的難度,具有合作學習的價值,一般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無法完成或無法較好地完成,而合作學習小組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幫助、相互討論、相互交流能夠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如果學習的任務太簡單,或者學習的任務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就完全沒有合作學習的必要。
(二)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一般說來,開展合作學習應當把握這樣幾個時機:一是當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了合作學習的愿望的時候;二是當一定數量的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疑難問題,通過個人努力無法解決的時候;三是當需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向深入的時候;四是當學生的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啟發的時候;五是當學生的意見出現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討的時候;六是當學習任務較大,需要分工協作的時候。對閱讀教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合作學習,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以下是我組織學生合作閱讀的情況,取得了較好的教與學的效果。
(1)獨立思考。這是小組合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學生之間互動互助的基礎。比如,我在讓學生預習《白楊樹》一課時,通過課前獨立預習研讀后,學生就會提出“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為什么還能長出這么大的白楊樹?”“哥哥問爸爸后,爸爸為什么微笑消失,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等問題,促進了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設疑答疑,使教師變包場為導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2)小組討論。這一步是合作閱讀的核心環節。根據討論的內容不同,討論可以是辯論式的,可以是診斷式的,也可以是互補式的。例如:我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讓學生分組來討論,由于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一個小組中就出現了四種觀點:金錢至上說、虛榮勢利說、小人物無奈說和世態炎涼說。經過討論,取長補短,認為可以的就綜合并存起來。
(3)組際交流。即在課代表的主持下,由各小組派代表闡述本組合作學習結果,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問題交全班討論,并解答別組質疑。
(三)加強合作學習的指導和監控。教師的指導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導和學習困難的指導兩個方面。合作技巧的指導,主要是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學習任務、如何分配學習角色,指導小組成員如何向同伴提問、如何輔導同伴,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的發言、學會共同討論、學會相互交流,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協調小組成員間的分歧、如何歸納小組成員的觀點。學習困難的指導,是指當合作學習小組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的監控主要體現在:糾正學生偏離主題的討論,避免學生的合作學習步入誤區,防止學生的討論和交流出現冷場的局面,防止某些學生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根據學生學習的狀況合理調節合作學習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