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語文教學這么多年來,我深有感觸。因為語文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很多棘手的問題,教師想教好,學生想學好,但是在實際的教與學中卻不是那么容易。為什么我們的教學初衷是好的,而現實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呢?在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改革下,促使我不斷地反省自己,總結經驗,與時俱進。
我們知道語文的特點是涉及到的知識面特別廣泛,應用的范圍特別寬泛,這就使我們的教學目標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深有感觸:越是面面俱到,就會面面都顧不到。因為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教好課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經過這些年的不斷反省,思索,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能力培養,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任何時候都不能不顧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而只顧著自己的那一套,這樣勢必會導致教學狀態的僵化,而必須研究具體的學情、教情,進而確定具體的教學計劃、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的地位、學的方法、學的效果。特別是在作文教學方面,我們更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充分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多層面,多角度來表現自己的獨特見解和觀點。
好的語文課,要改變教師是“課文闡釋者”的舊形象,創設學習情境,促使學生愛讀書,愛表達,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課,語言交流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營造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課堂成為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世界,打通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通道。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不以權威自居,學生不唯命是從,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和關愛,并在不斷的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下,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古人就說過“親其師信其道”,對這一觀點我的內心就有所觸動,而自己的經驗也驗證了師生關系的融洽對于教學的成功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次語文學科的社會性特點,決定了它必須以社會為大課堂。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停留在課內這一塊陣地上,還應切實抓好課外這塊陣地,通過課外活動去擴大知識領域,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使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應用,從而形成各種語文能力。葉圣陶對此有個著名的概括“就學于課內,得濟于課外”就是這個道理。
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是第一渠道,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只有讓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才能有生氣,有靈氣,有活力,教師才能教得新,教得實,教得活。教師大膽地放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實踐,開展社會調查,廣泛搜集信息,去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答案。把學生們的社會經歷,生活體驗,所見所聞引入課堂。通過各種形式讓他們把對人生的看法,社會現象的評判,生活的憂喜,家庭的悲歡等充分地表達出來,真正做到讓課堂成為學生愛學愿學的樂園。這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效提高了學生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的實踐活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又有利于他們實現從“學會”到“會學”“樂學”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