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準確、簡明、實用,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
一、以語文素養提高素質教育
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就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一個大目標的實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實現素質教育這個大目標,就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子目標,而我認為高考的考點就是很好的子目標。過去人們常常把語文教學和高考復習對立起來,其實這是非常的錯誤觀點。打開如今的高考試卷,哪一份不是和學生的素質能力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如果一個學生能把一份高考語文試卷答出高分來,那他的靈活運用語言的水平也不會低了,否則這樣的高考有什么意義呢?事實上現在的高考試卷已經將知識和能力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以高考考點作為子目標來進行教學。
二、以加強閱讀來提升語文素養
閱讀的重要性已經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葉圣陶把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并且都做了精深的論述,他還特別強調學習的“吸收””和“輸出”的關系。他的這些研究充分說明了閱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實踐中那些取得優異成績的學校和老師無不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也正是閱讀保證了他們的成績。閱讀的缺失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瓶頸,厭讀是當前中學生的普遍現象。所以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閱讀為主,加強閱讀指導,通過閱讀積累知識,吸收營養。這樣寫作的時候才能輸出精品。課堂教學要強化學生的閱讀,尊重學生的閱讀心得,教師的點撥指導都應該以學生充分的閱讀為基礎;課外閱讀要精選材料,既要寬泛,保證材料的豐富適合不同學生的閱讀品位,又要避免放羊式,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就會降低閱讀的效果。我指導學生閱讀主要是通過閱讀筆記。閱讀筆記可以讓老師監督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又可以保證學生有實在的收獲。讓學生讀到精美的部分抄錄下來,或摘要或全抄。然后寫閱讀感悟和心得,欣賞評價,“交流對話”都可以,在感悟中收獲,在欣賞中提高。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文章進行模仿寫作。模仿是人類進步的最基本的方式,沒有模仿就沒有進步。西方的模仿說早己經證明了這一點。并且模仿很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動機心理學證明“成就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又是最好的老師。如此往復,良性循環,何愁學生的成績沒有提高?
三、在試題中體現語文素養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考試中主觀性試題的編制應該是主要的。以文學作品的閱讀測試來說,它的重點是作品的形象、意境和語言,以引起感情的共鳴。文學形象的多義性,決定了人們對文學形象及其社會意義理解的不確定性,因此不能簡單地用一個統一的固定答案評價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事物的正確答案往往不止一個,要鼓勵學生不滿足于一種結論,提倡多角度地探索事物的本質。
如果我們習慣于用一個標準答案衡量學生,或者采用編制選擇題的形式讓學生選擇,那他們永遠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在以往的語文學習中,為了與高考的試題模式和閱卷評分相適應,模擬試卷的答案追求標準、固定、惟一,閱卷評分盡量“客觀”、具有“操作性”,因此評價采用大量的“客觀題”,尤其是選擇題。學生只能在命題者提供的有限的幾種思想、看法中接受一種,而不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更談不上創造性閱讀。這樣的考試方式不僅違背了閱讀鑒賞的本義,也不可能全面、真實、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
主觀性試題的本質特點就是注重過程,注重語言應用,因此較之客觀性試題,它更容易檢測學生的語文實際水平。比如:通常我們的一些試題喜歡讓學生回答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其實,這樣的題目遠沒有讓學生用這一修辭方法造句,或者按照某一句式仿造一個句子來得好。這是因為懂得某種修辭方法只是名詞術語的考試,而造句、仿句則是語言的實際應用,是對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測試,它較之理解修辭方法的測試更能顯示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測試采用主觀式試題與客觀式試題相結合,更應重視主觀式試題,它更符合語文實踐性的本質。
現在我們有些高中的語文教師在認識上也存在誤區,認為高考考點的教學是高三的事情,基礎年級只要把課文內容理解清楚了就可以了,這是有失偏頗的。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固然很重要,也屬高考考點,但僅僅這點內容要用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是不是太奢侈。時間就是分數,時間就是素質,時間就是生命,我們一點也不能浪費呀,更何況我們都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道理呢?因此我們在基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有意思的把各個考點滲透進去,有計劃地提出一系列的子目標要求,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達成這些。如此日積月累,三年下來我們學生的素質怎么會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