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飛躍,離不開高一高二的基礎。高三要做的,是對知識的歸納整合,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那么,高一高二該做好什么呢?就語文課而言,高一高二要完成以下任務。
一、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對語文來說至關重要。學生如果養成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有了語文學習的發動機,就可以在語文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馳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1.閱讀的習慣。閱讀能力要在閱讀實踐中形成。有了閱讀習慣,學生就可以自由而廣泛的進行閱讀。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閱讀領悟能力,也會間接提高寫作能力。好處多多,對學生形成穩定而良好的思想品格也大有好處。學會讀書了,就占據了語文的多半壁江山了。具備了真正的閱讀能力,高考的主動權基本掌握在手中。提高閱讀能力,還會帶動語文的其他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做筆記的習慣。語文除了工具性,還有知識的繁雜性。學習語文,做好積累十分必要。講了很多,讀了很多,但如果不注意整理記錄,任意散失,最后大多所剩無幾。課堂做筆記,讀書做筆記,隨時隨地地記。長期做筆記,會養成事事留心的習慣,更主要的是為語文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
3.思考的習慣。這也許是各科的共性,語文同樣如此。但容易被學生忽視,認為語文記一記,讀一讀,寫一寫,不需要深入思考。其實,語文同樣需要思考。沒有思想的人,學不好語言,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閱讀需要思考,寫作需要思想。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有思想,有見解,不人云亦云。
4.自學語文的習慣。語文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習語文的獨特性。方法多樣性,完全可以在初中的基礎上,經過指點而進行一定量的自學,教師可以不教。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后,才可以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二、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
高一高二的學生要完成必修課的教學任務,除掌握必要的知識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堅實的閱讀基礎。除了課堂上完成必修課程之外,剩余時間應該留給學生進行閱讀。在保證時間的情況下,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交流,提高閱讀的效率,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在閱讀的同時,不要忘記訓練學生做好讀書筆記,鍛煉思想,積累素材。不要等到高三,再補閱讀這一課,實在太晚。
三、學會三種文體的寫作
高一高二要讓學生會寫記敘文、議論文、散文。識別文體,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寫出的作文,自己要知道是什么文體。有了這一基礎,高三作文就更好辦一些,提升才不是一句空話。
四、培養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
興趣往往比方法和知識更主要。因為有了興趣,就有了學好一切的可能。課堂要活起來,學生要活起來,方法要活起來,作業要活起來。課本劇搞一搞,角色要演一演。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讓興趣引領學生學習。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后勁就會更強勁。這樣,到了高三,不管學生復習如何累,只要有學習興趣在,都會有強勁的學習動力在,厭學不存在了,即使枯燥的復習,也會變成樂趣。
總之,高一高二的教學至關重要,決定了教學成績的一大半。只有扎扎實實做好每一步,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才會給高三的騰飛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