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學生作文的抄襲現(xiàn)象非常嚴重,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幾乎每個老師在教學生作文的時候都是以模仿開始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可由于各方面的影響,模仿竟成了抄襲出現(xiàn)的始作俑者,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因此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要廢除模仿這種作文訓練的方法,這完全是因噎廢食。人在腦子里一片空白的時候可能會有靈感出現(xiàn),可那也是在有了一定積累的基礎上,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如何處理好模仿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上。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模仿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應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從融境、入境、出境三個環(huán)節(jié)探討了這一課題。
1.融境:寫作中的“模仿”與“創(chuàng)造”——尋求寫作好的開始
由于近幾年中考、高考作文抄襲問題的嚴重性,模仿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被眾多教師廢棄。作文教學到底要不要模仿?回答是肯定的,模仿即是學他人的活動,對于作文教學來說,模仿是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模仿是初學寫作的青年必須經歷的階段,更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缺乏老師的引導,學生錯誤的認為模仿就是對范文全盤的搬用。
現(xiàn)在中學生的作文中沒有了他們的靈氣與活力,沒有鮮活的語言和獨特的表達方式,有的只是社會化,成人化的東西。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我覺得可以從老師和同學方面找原因。
首先,作為教師而言,現(xiàn)在的作文教學還有許多瓶頸。第一:作文教學與課本,備課資料風馬牛不相及。教科書里的文章都是精選出來的名作,無論是語言寫作方法,還是文章構思,都應該是作文教學的好幫手。
其次,從學生方面說,素材的缺乏是學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沒有素材是很難寫出好文章的。現(xiàn)在的中學生面臨怎樣的困境呢?素材的積累面過窄,由于學習壓力大,許多中學生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生活的軌跡也是三點一線。他們根本就沒有心思或沒有時間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贊美生活。大家都沒有時間跨出書本去尋求新的素材,也不知道除了課本學習之外,生活中的哪些材料可以納入作文素材的范疇。
2.入境:搭起“模仿”與“創(chuàng)造”的橋梁——尋求寫作的復興
創(chuàng)造就是構建自己文化的活動。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說:“創(chuàng)造是目的,模仿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
模仿的目的就是有所進步,形成自己的東西,有時候甚至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有個學生寫作文《我的爸爸》,別人都寫自己的爸爸如何好,而他反其道而行,寫自己不喜歡爸爸的原因,這樣的標新立異就比較出彩。但創(chuàng)造畢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很容易受到其他人或事的影響,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隨大流,追時髦。作文中要想創(chuàng)新還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但光靠學生和老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有創(chuàng)新還要有更多方面的努力和幫助。
3.出境:以我手寫我心——尋求寫作的個性化
學生的習作只有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寫出自己的東西,才是真正的進步,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升華就要求學生有“自我表現(xiàn)”的意識。學生寫作文面對的困難一方面是感覺無話可寫,另一方面就是有材料可不知道怎么組織,針對這兩個問題說一下我的看法。現(xiàn)在新課改進行的轟轟烈烈,作文作為語文教育的半壁江山更要改變以往的狀況。以前的作文課很簡單,就是老師把題目說一下,可能會提供少量的指導,然后學生就搜腸刮肚,擠牙膏似的擠出一篇干巴巴的作文。現(xiàn)在既然要發(fā)揮孩子的創(chuàng)造精神,當然作文也要舊貌換新顏。一方面作文的題目可以征集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寫他們感興趣的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他們不再感覺是被動的,而是處于主人的位置,主動性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