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語文教學的天地,作文教學可以說是最為辛苦的耕耘工作。長期以來,很多學生都怕寫作文,一聽到寫作文就喊頭痛,不是沒東西可寫,就說不懂怎樣寫,還有的遠遠達不到要求的字數。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我想可能在于平常積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沒掌握好,訓練不得法。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因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真的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本人的作文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一些粗淺認識。
一、增強自信,培養寫作興趣
學生對于寫作有一定的畏難情緒,但如果能引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那學生的寫作水平就不愁得不到提高。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高寫作能力的基本前提就是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首先,在作文課堂上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創造一些實踐活動的機會。課堂上盡量降低寫作要求,并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嘗試說出對問題的一些認識,不強求有華麗的辭藻,美麗的語匯,只要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行。當然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與補充。
作文更注重書面表達,可以說作文是生活實踐、思維與語言的統一。除了每周正式的作文訓練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每周寫周記或隨筆。內容不作統一要求,只是將一天或一周的所見所聞所感(當然是印象最深的)用書面形式將之再現出來,可以是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或情況而定。這樣的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做到,且還會有一定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寫作并不可怕。隨著內容的擴展,他們想說、想寫的自然就更多了,作文的自信心也就隨之增強。
二、 積累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學生有了濃厚的寫作興趣,但不代表就能創作出精彩的文章。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厚實的素材積累,再多的浮想聯翩也于事無補。所以想提高寫作能力的另一要素就是要豐富學生的習作積累。
首先必須讓學生多閱讀。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語言生動形象,易感易學,很適合學生閱讀。對于這些課文,我們可引導學生多讀多記,并鼓勵背下來,積累的東西多了,到寫作時語言就會像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從筆下傾泄而出。要寫出好文章,不但要讓學生熟讀課本中的名家名篇,還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報刊、中外名著,汲取其中豐富的寫作營養。
另外,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可見生活素材積累多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和一顆樂于感受的心靈,并在用心體驗生活的同時能將一些重要的材料及時記錄下來,來積累生活中大量的寫作素材。
三、學生互批,提高分析能力
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是:學生包寫作,教師包評改。其結果是教師疲于奔命而學生收效甚微。“把評改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學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識。
批改是學生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它的作用是指導、幫助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以不斷提高作文質量。在作文批改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評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體批改等多種形式。
同學互批的操作流程大致是:先通篇讀,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認真讀,找出錯別字、病句及用錯的標點符號等;再用賞析的眼光找出文中精彩的地方,并作旁批;最后寫上對這篇作文的總評。前提是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薄弱的學生對調批改作文,寫得差的學生可以從好的作文中學到方法,受到啟發,得到提高;寫得好的同學可以人寫得差的作文中得到教訓。這樣每一輪互批下來,學生基本都能知道寫作的起碼要求,就是主題和選材的一致性,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斷增強,作文水平自然就會不斷提高。
四、賞識鼓勵,營造寫作氛圍
葉圣陶先生說過,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作文的批改評講要立足于發現學生作文中對生活的真知灼見。
在講評時,教師要本著賞識鼓勵的原則,以達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主要目的。評講時,教師要注意作文水平較低的學生,善于發現他們作文中的些微閃光點,進而當眾朗讀、表揚、鼓勵,點燃他們還處于朦朧狀態中的寫作之火。對他們的作文評語,切不可責難,要感情真摯,以鼓勵為主。評講要動人,形式活潑,表揚鼓勵的面要大而實,以喚起全班學生寫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每次習作的優秀作品還可印發張貼出來,教師加寫評語,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學生寫好作文。
對于寫作能力強的學生,教師盡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提供開放的寫作空間,營造寬松的寫作環境,從而讓他們有更多釋放自己才華的機會。
如可在班級建立寫作興趣小組,他們是小組的核心;每周一次的板報由他們設計編排;學生的讀書筆記、隨筆由他們參與批改,好的文章由他們確定選入板報等;他們還可組織學生辦班級手抄報、寫廣播稿、評論學校及社會熱點問題等。教師還可以將所有學生中的優秀作品向校刊及以上刊社投稿,一經發表,大力宣揚。我想這樣,班級學生的整體作文水平定將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