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根本要求。相反,教師的泛講、濫講、視學生為容器,就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成功的數學課關鍵在于教師要有創新思維,切實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努力改革課堂教學,把課上“活”,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收到“一石激浪,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自主性學習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
目前,“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思想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學生獨立支配自己學習的一種能力。在課堂上,只有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也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維的活躍、潛能的發揮,創新思維的火花也才會時時閃現。
發展性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擁有一定的選擇自由度,擁有自主活動的機會。以前的識字教學,老師帶領學生逐個分析讀音、筆畫、筆順、偏旁、結構。學生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沒有參與意識,完全是低效率的被動學習,談何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培養?在大力推進教學改革的今天,許多老師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要把時間交給學生,把主動交給學生。同樣是識字教學,如果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他們會尋找、發現識字規律,從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誘發學生質疑,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質疑是創新的萌芽。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質疑問難,使學生敢問會問。當然,教師也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比如:從題目質疑,從課文詞、句、內容上質疑,從表現課文的中心質疑,從課文的前后聯系質疑等等。
三、培養創新意識應寓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
語文課特有的任務是進行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衡量一堂語文課質量的高低,首先得看語言文字訓練是否落到了實處。然而有的教師上語文課,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揪住某個情節,引申開去,盡情“發散”,結果越扯越遠。而學生課文還不會讀,有的生字也不會寫,這種游離于語言文字訓練去搞創新思維的做法豈不是南轅北轍嗎?
其實,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就孕育著許多創造性因素。比如:可將識字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比較字的異同中發展學生的發散、聚合思維。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因此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創新思維因素。如《司馬光》中的逆向思維,《草船借箭》和《稱象》的求異思維等。
四、優化練習設計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新的認識結構的有效手段。教師應根據學校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練習,使練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針對性、開放性、探索性、綜合性。使學生能練在關鍵處。練習設計應層次分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可設計為基本題、綜合題、提高題讓學生都能參與、都能有所提高。設計內容要多樣性,如:搶答、筆答、手勢回答、游戲等,以增強練習的趣味性。另外可以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的開放性題型。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只有發揮好教師的創造性、主導性,為學生營造一個“活”的教學氛圍,同時樹立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認識觀、理念觀。使他們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積極、主動的學習,自主、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