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的新課程改革已經九年時間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回顧這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對新課程改革有一些膚淺的看法和體會。
一、新課程,急需提升教師的素質
隨著新課程的運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它的成敗決定于教師。優化的教師素質,是優化課堂教學,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必要前提。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強度: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應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的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和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語文教師不僅要強化自已的語言表達、備學生和課堂板書等基本技能,還要學習多媒體教學技能,更要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學習的手段和方法。信息化社會的來臨,對教育提出了又一次挑戰。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記憶過程,而是一種信息處理的過程。多媒體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樂曲、美麗的畫面,不僅能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而且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信息量,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得新知。如《蘇州園林》中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些對學生來說,都很生疏,也很難從教材和老師的描述中得到很好的認識,而多媒體技術卻為我們提供了方便。教師只有思想解放,不囿于傳統的教育觀念,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創新,有敏銳的觀察力、正確的判斷力和適當的應變力,有對各種信息進行選擇加工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要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二、新課程,注重語文素養的積累
《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課改的具體目標是: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及其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常價值觀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為此,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資源的優勢,而且還應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創造性地開展報告會、演講會和辯論會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運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新課程,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江澤民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鄧小平也說:“新世紀國力的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將主要表現為創新人才的競爭。”《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開發學生創造力,是當代教師面臨的重大任務,也是《新課程標準》賦予的歷史使命。通過新課程的學習,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還表現為對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探求。它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力,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和環境的應變能力,是一種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成果的能力。它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精神狀態和綜合品質。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造就21世紀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教師可以從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加強學法指導培養探究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巧妙置疑、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創新機制等方面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語文教師只有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肩負起歷史的重托。
四、新課程,實施中面臨一些困惑
九年來,筆者在新課程改革的實驗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但是在各級統考試題中,又常常考修改病句,而且分數還不少,如2005年和2006年自貢市初中會考試卷的第28小題;仿寫句子在很多時候也是在考查學生的修辭手法,而且在評判作文是否有文采時,往往要看句式是否靈活,是否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根據生活的需要,寫日常的應用文。”可是真正會寫應用文的學生卻不是很多。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認為這是與對教師和學生的的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有關,只關注最后的結果,而不太重視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的過程。教學著眼于學生素質培養,肯定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大有好處,但在現行考試面前,必然要承擔“風險”。教師置身于這種夾縫之中,深受煎熬。學校的教育資源還比較短缺,特別是農村學校更為嚴重,“現代信息教育工程”還沒有充分發揮其教育資源的優勢,與“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并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還不能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當然,現在對于新課程的一切都在探索中,它需要大家去補充去完善。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勤于探索勇于嘗試,就一定能適應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