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就其本質來說,是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的活動。師生互動的概念來源于“互動”。互動又稱相互作用,是指人與人間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為的相互影響,是一個人的行為引起另一個人的行為或改變其價值觀的過程。
“三疑三探”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其要義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階段的四個主要環節: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本文主要從設疑自探角度探究師生互動交流的方法。
一、高中三疑三探課堂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的必要性
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哲學、社會學的影響,教育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師生互動在學生發展和教育中的意義。時至今日師生互動已成為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之一,也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做”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淘汰,因為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語文學習的全過程,才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關注文本,還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增強課堂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是一種雙邊活動,其影響是雙向的。
二、語文三疑三探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前提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師的角色意識發生了轉變,一種新型的師生交互式教學模式逐漸凸現出來。是否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是交互式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俗話說“聽著學,只能記一天;看著學,只能記一周;做著學,能記住一輩子。”經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的動與學生的動缺一不可。采取各種措施,從多種途徑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建立和諧自然的師生關系歷來是教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親其師,信其道
師生關系貴在和諧自然,建立互相理解、幫助的關系。這需要教師先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當他感到教師的真誠關心、教師接受他的看法、建議,他會主動親近教師并表達他自己的想法,這是師生互動的前提。
2.感其心,抒其懷
互動方式不局限于語言上的互動,還可以有其他。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采用互動交流本的方式互動。有幾名學生總是自覺地寫文章寫想法,然后我在本子上和他們交流。將我和學生的想法寫在后面。讓他們寫下語文課堂上得失,語文老師需要改進的地方,語文學習中還存在的問題等,便于教師改進,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三、設疑自探環節師生互動的具體方法
在實施三疑三探的過程中,實行有效的師生互動,了解學生的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深入進行理性的、有創造性的思考,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行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始終帶著和學生互動的意識備課、走進課堂,定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在課堂實踐中,我是如此操作的:
1.朗讀課文,標注疑難
讀書有疑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質疑是激發興趣的催化劑。在學生讀書的同時,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解決問題,還會使學生的讀書和思考融會貫通,慢慢形成邊讀書邊思考的能力。在早自習的時候,學生通讀課文,認真思考,仔細標注疑難點,進而提出自己的疑問。
2.交流疑難,去粗取精
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里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都可以歸為這一類。說知是推理出來的知識。所以,在上課時,讓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討論疑難,提煉出三至五個有價值的問題,以便上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