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鴻門宴》,萬年議“奈何”。
《鴻門宴》中,劉邦給人最深刻印象的對話就是“奈何?”“為之奈何?”“且為之奈何?”于是讀者看官便據此認為劉邦是一個毫無城府,全無主見的無奈之徒,他能夠從新豐鴻門咸魚翻身,奔向大海除了項羽愚鈍,項伯張良樊噲相助以外,純屬僥幸。筆者不贊成這種觀點。
必須承認,司馬遷在描述劉邦發問的時候,使用的詞匯是有區別的。從他的這一再三重復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其心理活動和鮮明個性。
當張良告知他項羽要攻打他時,劉邦大驚,“為之奈何”脫口而出。劉邦面對突發事件,頗感意外,馬上問計于張良“為之奈何”,展示了其虛心求教的性格。
當張良問“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時,劉邦回答后,依然急切地說“且為之奈何”。這表明,劉邦遇事善于抓主要矛盾,不管是誰出的“餿主意”,事已至此,不是追究的時候,“還是說一說怎么辦吧”。
當劉邦想逃離鴻門時,說“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第三次說“為之奈何”。此時的劉邦,是真的不知怎么辦從而征求樊噲等人的意見嗎?劉邦做事也是“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從他對如何逃離都有一套完整的安排:命令張良留謝,且吩咐“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只帶四個隨從“道芷陽間行”來看,顯然不是。而他“為之奈何”的疑問,只是想得到一個妥當的“善后”而已。做事周密,思維嚴謹,可見一斑。
據此,我們從《鴻門宴》分析劉邦的性格特征。
一是堅忍克己,為了兄弟們共同的事業不惜赴湯蹈火的精神。身赴鴻門,猶如魚肉置于砧板,劉邦不是不知道,但是力不及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屈尊冒險又何妨?
二是不恥下問,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正確意見發揮到極致的智慧。仍以“鴻門宴”的故事為例:項羽打算偷襲劉邦,項伯為報張良救命之恩連夜送信,劉邦的確大吃一驚,惶惶不安起來。不過當他冷靜下來后,不僅直接面見項伯,謙恭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為壽”當面解釋,而且借題發揮,結成兒女親家。那種通俗,那種平易,那種家常決不是張良能夠想得到的。
三是遇事冷靜,決斷果敢,雷厲風行的處事風格。劉邦先行入關后,由于內奸曹無傷告密,加上范增煽風點火,項羽勃然大怒準備攻打劉邦。泰山壓頂,劉邦沒有自亂陣腳,而是沉著冷靜下來與眾謀士商議對策。先是當機立斷籠絡項伯;再是深入虎穴,新豐鴻門親自謝罪;還有鴻門宴上聽項羽說出是曹無傷告密后,表面不動聲色,而回到軍營就立即誅殺叛徒,為他將來宏偉大業消除了隱患;最后是賠禮完畢,緊張宴會氣氛稍為緩和,劉邦便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借口“如廁”,完成了自己的“勝利大逃亡”。可以肯定地說,劉邦所做的這一切,絕不是無知的“莽撞”,而是清醒的判斷,果敢的選擇。
四是屈伸自如,大智若愚的自信。俗話說,滿瓶子不蕩半瓶子蕩,雅語更有“大智若愚”的句子。我想,劉邦大概正是這種大俗大雅的人。“半瓶子”水之所以要“蕩出來”,是因為生怕別人不知道,平庸的人之所以要耍小聰明,是因為害怕別人笑話他蠢。而劉邦是不必擔心人家說他愚笨的,他的“奈何”的疑問里充滿了作為最高決策者的大智慧。誰如果小看他,只怕要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