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清楚的認識到語文教材是美的宮殿,語文教師是美的使者,語文教育是讓學生在美中成長的教育事業。
語文是生活,是情感體驗,是對生活中細節,甚至是一個動作的心靈體驗。不要把它單獨的看成是一篇文章,看成中心思想,看成結構分析,要走進語文,讓語文課堂成為五彩繽紛的故事、人物、情感的交流,成為成長的見證。
一、語文教材的人格美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面對冷言冷語,矢志不移的完成實驗,終獲成功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文章中與學生對話,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達到人格的逐漸完善。
二、語文教材的情愫美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嘶啞的聲音,在豪邁、悲壯中呼喊著對祖國的愛,學生似乎像在撫摸自己的心胸一樣感受到祖國的真切、傷痛,愛國之情洋溢心中,熱血澎湃。
滿載少年夢想的“紙船”輕輕地游去,遠望同窗好友那靜靜的分別,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徘徊,掙扎……在閱讀中學生的情感在體驗,在成長。
三、語文教材的境韻美
境韻美是語文課堂創設的意境美和韻味美,它有漢字自身的美、組合的美、意象美,與音韻氣勢相輔相成,千變萬化又形成流動的韻律美、繪畫美、雕塑美、建筑美,營造出了靜態美的極致。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將士們都還沒有睡覺,聽著哀婉動人的悠悠笛聲,滿地的白霜映照著將軍的白發和士兵的淚水。多么悲壯的場景、意境,仿佛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燕然未勒歸無計”之茫然,從而突出了思鄉之切。
而游記散文中的優美語言又將學生帶入到祖國大好河山中流連忘返,《巴東三峽》之驚險、《周莊水韻》之柔美、《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之瑰麗。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狀態產生一種巨大的循環力,影響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動。”他還更形象地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我們應積極利用教材之美,充分挖掘和發揮語文教材的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