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學困生的心理
“學困生”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懶惰型。這種類型的“學困生”不愛動腦筋,往往對感興趣的事異常活躍,而對抽象、枯燥的知識厭惡。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慢智型。思維遲鈍、緩慢。神經系統屬于不靈活型,概括、比較、綜合等心理活動進行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的形象思維比較好。3.自卑型。自尊心較強,性格內向。學習上缺乏自信心,過分自卑自責。4.逆反型。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有時卻成心不好好學習。
二、研究學困生知識的“脫節”
通過測查,了解“學困生”差在什么地方,差到什么程度,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輔導計劃,將學生斷開的“知識鏈”聯結起來。
三、滿足“學困生”的心理需要
1.給情感——密切師生關系。情感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部力量。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也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作為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使學生每上一節課都能有比較明顯的收獲和提高,就要愛學生,尤其是叛逆型的“學困生”。
2.給信心——克服自卑,產生勇氣。馬卡連柯曾說過:“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們對前途的希望。”孩子需要給他們信心、勇氣和力量,教師必須及時把握,想方設法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創設情境獲得成功。
3.給毅力——讓“學困生”有成功的體驗。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大多數是從課上聽不懂開始的。教材的組織和講解要盡量考慮到“學困生”,使“學困生”學有所獲。當“學困生”有了進步,哪怕是點滴進步,要予以肯定,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4.給方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鑰匙。①交給聽的方法。在思考問題時,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考慮。在回答問題前,要先聽清老師是怎樣問的,或先聽清前一個同學是怎樣回答的,然后再考慮自己怎樣回答,使自己的思維不中斷、不脫節。認為別人回答不全面,就予以補充。別人回答不正確,就予以糾正。自己有新的解法就大膽地講出來,使自己的思維活動始終同全班保持聯系。②交給復習和預習的方法。復習不光是把學習過的內容再看一遍,還要進行總結、歸納,整理學習內容,按時完成課外作業,以條理、鞏固、加深所學知識。
四、加強多渠道輔導
1.超前輔導。對將要學習的新課進行預習,對所學知識作個大概了解。2.巡回輔導。課堂上及時給予指導,不留后患或少留后患。3.課后輔導。輔導的對象是個別仍未搞懂的學生,4.答辯輔導。每周一次用三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題,由教師或成績好的學生當場解釋。5.配對輔導。發揮優等生的作用,讓班上的前十名同學每人幫一個后十名的同學。
實踐證明研究心理——尋找脫節——滿足需要——綜合輔導的方法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