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央視熱播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博得高收視率的5月,吳恒創辦的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也紅極一時。
這里鋪陳了一個充滿地溝油、添加劑、瘦肉精等有害物質的現實社會,較之活色生香的美味中國,它離人們更近、更真實。
吳恒常常糾結于這兩個空間里,垂涎美味,卻因深諳各類垃圾食品信息而遲遲不敢下筷。
從“一本正經”開始
1985年,吳恒出生于湖北荊門小鎮上的一個普通家庭。和很多雙子家庭一樣,哥哥在前面“挨槍子”,吳恒則躲在他身后,不用理會父母管束,自由自在地在書本里汲取養分。
閱讀是開啟思想閘門的一把鑰匙。高一那年,韓寒進入了吳恒的精神世界。當翻開被同學傳閱無數次的《三重門》時,吳恒徹底折服了。那些詼諧幽默的用語,那些對應試教育的抨擊和用退學行為做出的抗爭,讓正被應試教育壓迫的吳恒如沐春風。
但他并未效仿偶像退學,而是選擇了一條普通的求學路:“我寫不出一本暢銷書,于是還是乖乖地準備高考。”
韓寒的獨立思考就此在吳恒心中埋下一粒種子,還順著時光軸生根發芽。
幾年后,因這樣的思辨,吳恒開始做一些普通人看來離經叛道的事情,面對選擇時果敢抉擇,面對問題時義無反顧地抗爭。
這樣的抗爭不是悲壯地戰斗,而是在問題面前勇敢地擺出自己的態度。
2007年,原本在武漢大學攻讀空間信息科學的吳恒,只因對歷史地理學的熱愛,努力考上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碩士。周圍親友仍在質疑“文科生不好就業,做技術男挺好”時,吳恒已快讀完晦澀難懂的《資治通鑒》。
研究生二年級,當所有同學為工作和畢業焦頭爛額時,吳恒選擇休學一年,和復旦大學應屆17名本科畢業生一起前往寧夏西吉縣三合村支教。先斬后奏是吳恒的慣用伎倆,當他用通知式的語氣告訴父母時,事情已成定局。父母盡管異常生氣,但米已成炊,只好作罷。
三合村的貧窮將所有的支教學生深深刺痛,大家都忙著感嘆生活、奉獻愛心、同情孩子,吳恒卻再也坐不住了——征募正版書籍的“一本正經”計劃、一對一幫扶孩子的“天使的翅膀”計劃孕育而生,吳恒通過網絡為孩子們募得切實有效的幫助。
公眾事件上的發聲練習在此告捷,吳恒備受鼓舞,原本的“思考派”正不知不覺地衍化成“行動派”。
食品安全沒有孤島
大多數時候,吳恒總是一副“溫吞水”模樣,但骨子里,卻有絕不妥協的倔強。
“起初他們在嬰兒奶粉里摻三聚氰胺,我還沒有養孩子,我不說話;接著他們在火腿腸里摻瘦肉精,我不怎么吃火腿腸,我仍不說話;此后他們使用地溝油,我很少在外吃飯,我繼續不說話……”
吳恒曾和普通大眾一樣,看到新聞報道后會惡心憤怒,謾罵無良商販的同時寬慰自己離食品安全問題其實很遠。
直到2011年4月的一天,一則題為《多地曝用牛肉膏制造假牛肉,多吃致癌》的報道讓他蒙了。
回想起研二時在寢室趕論文常叫的鐵板牛肉蓋澆飯,不免惡心。當時圖校門口小餐館性價比高,牛肉很大塊,價格還不到十元,所以連著吃了好一段時間。
室友不只一次勸阻:“這牛肉味道很假。”吳恒卻瞥瞥他,不以為然:“又不是魚翅燕窩,有什么好造假的!”
盡管這段經歷講了上百次,吳恒依然唏噓不已,一向注重飲食衛生的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淪為有毒食品的受害者。
吳恒被徹底激怒了,身體里的血性細胞開始猛烈碰撞。想到許多人面對類似情況都是自認倒霉或小心規避,吳恒決定奮力抗爭,“面對食品安全,至少應該有自己的態度。”
諳熟各類新聞資訊的吳恒搜索發現,很多食品安全新聞連他都沒看過,更何況普通大眾。他打算以新聞報道為原材料,做一個近10年來的中國食品安全調查,將其放上網站,讓更多人意識到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拿出該有的態度。
重災區火了!
這一決定再次改變了吳恒的畢業軌跡,他選擇休學,全身心撲赴在收集資料上。
已小有號召力的他還通過網絡征集志愿者,2011年5月中旬,35人的小團隊誕生,絕大部分成員素不相識。
吳恒容易被世人的冷漠激怒,也常常為他人的熱忱感動。
他和成員們約定每天晚上交資料,忙到再晚,只要郵箱里出現新郵件,他都覺得值得。有一次,一個成員因急事耽擱了,吳恒滿心以為他不會完成任務,結果當晚臨近十二點時,收集的資訊按時出現在吳恒的郵箱。“正因那34個同伴的支持,我才覺得不孤單。”
收集新聞的那段時間里,吳恒幾乎食不知味,還患上輕度厭食癥。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遠超想象,中國已成為食品安全重災區,正因如此,吳恒更想撕開這沉疴已久的硬痂。
經過1個多月的籌備后,2011年6月17日,“擲出窗外”網正式上線。盡管有媒體宣傳,有網民關注,但并未引起軒然大波,甚至連復旦大學的校友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
吳恒有些失望,自命為“理想的現實主義者”的他,在繼續維護、宣傳網站的同時,不得不準備畢業論文,開始他的實習生活。他反復閱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期待普通大眾能像自己一樣,表明態度:“我受夠了,我很生氣!”
不斷升級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挑釁著大眾的忍耐力,今年4月底,正逢毒膠囊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擲出窗外”網經薛蠻子等幾位微博名人推薦后,引發網友的大面積關注,網站首頁那張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圖在微博里頻頻轉發。
更有甚者,竟然驚現山寨的“擲出窗外”網。當吳恒為此寫聲明到凌晨三點時,負責技術支持的小白也在戰斗:“網站問題沒解決,沒法入睡。”
吳恒知道,這樣的熱鬧其實不會太久:“網民和媒體對新聞熱點的關注就兩三周時間,這如同‘擲出窗外’的點擊數,最開始的日點擊有幾十上百萬,到如今也就五萬左右。”
言語坦然,眉宇間卻不乏憂慮,食品安全的戰斗進程,不只是這波熱情就能推動的。
推進一毫米
從未有過的成就感,隨之而來的,還有更多的壓力和責任。
吳恒父母開始念叨,讓他多做點實事;女友也總埋怨他沒時間陪她,前兩天,還為了一個突如其來的采訪耽擱了約會,她氣得都沒脾氣了。這樣的事情總在重復上演。
他們常常抱怨,這類不著調的事情不知什么時候才到頭——將自己的名字拆分成“吳忄亙”以抗議網絡敏感詞,還把騎行57天5003公里川藏路程作為禮物送給曾經喜歡過的女
孩,也包括創辦“擲出窗外”。
但執著的吳恒,不管遇到任何干擾,都會努力實現目標。不斷癱瘓的網站、一直約訪的媒體把他的睡眠時間壓縮到5小時內,他依舊樂此不疲地前進著。
然而,讓他憂心的,不是親友的質疑和不斷被擠爆的網站,而是網站的公益性和獨立性。
上海食安辦領導約談后表示可以提供資金、技術的支持;不少商家也嗅到商機,想找他合作;一些被曝光的企業還想出錢刪帖……吳恒都婉拒了,他的初衷只是做一個一次性的
新聞閱覽平臺,卻哪知越走越遠,遠到他也看不清下一步的落腳點。
當這些捷徑擺在面前,他也會忐忑和迷茫,不屬于85后的成熟穩重在思慮中消耗殆盡。自己的夢想和未來,不可能總搭在食品安全上,網站的發展也被他打上一連串問號。
未見實效是吳恒最大的困擾。去年的報道放在今年也能用,去年的事情消停一段時間后又重復出現,大多數民眾仍對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毫無信心。
吳恒長吁一口氣:“希望能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而我能做的,只是警醒更多人。”
不溫不火回答時,吳恒似乎已置身事外,這里不會是他永遠的戰場。而此番不由分說接受50多家媒體的采訪,像極了螢火蟲破曉前的一役——用最后的余力,影響更多的人。
“如果有一天,‘擲出窗外’網不再是你想象中的‘擲出窗外’網時,請把它擲出窗外。”吳恒的下一個戰場,或許會在歷史文學作品的網絡交易平臺上。想到能還原被電視劇誤讀
的歷史真相,做感興趣且易見成果的事,吳恒放松了雙肩,特別舒坦地輕揚嘴角。
“毫米的推進也是進步”,吳恒認為自己的一毫米已經成功完成。而食品安全的戰斗勝利,還需要更多的吳恒在路上。
名詞解釋
擲出窗外
1906年,作家厄普頓?辛克萊根據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廠的生活體驗寫成紀實小說《屠場》,揭露肉類加工廠的黑幕。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吃早餐時讀到,突然大叫一聲,跳起來,把手中未吃完的半截香腸用力“拋出窗外”。隨后,他與辛克萊見面,推動通過了《純凈食品與藥品法》,并創建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雛形。而吳恒之所以命名網站為“擲出窗外”,是希望所有消費者都能像羅斯福那樣勇敢地將垃圾食品擲出窗外。“擲出窗外”網收錄了全國三千多條有毒食品記錄,形似有毒食品維基百科,網友可根據省份、食品種類進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