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處一個講究自我實現的時代,每個人都很優秀,每個人都很憂愁。當享受來自生活、工作、婚姻、人際交往的喜悅同時,都不可避免地在承擔著其對立面——令人不那么愉快的憂愁。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類體驗,在一些巨大的疑惑與難題面前,難免從憂愁陷入悲觀失落的抑郁情緒,嚴重則發展為厭棄自我乃至人生的抑郁癥,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傷害。如果能夠及時體察、處理與之關聯的種種情緒,則最有可能微笑著和抑郁說再見。
當我開始偷偷抑郁
抑郁或抑郁癥,對人們而言都并不陌生,這有時就像兩個提醒“人人都會不開心”的關鍵詞。直到2012年3月18日,一名網名走飯的女生,在個人微博直播自殺,更多人才開始關注抑郁癥群體,去真正理解抑郁癥的含義,并體察自身抑郁情緒。
“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顯然,更多時候我們只是比平時更悲觀更沮喪一些,但還不至于能夠如此輕松地留下微博遺書,果斷執行生死。
“以前總是看見娛樂明星患抑郁癥自殺,覺得他們壓力很大,而且離自己也挺遠。直到看見走飯的死,才覺得抑郁癥其實就在身邊,說實話有點害怕。”
參加抑郁小組臨時討論的曾吉亞今年29歲,在北京一家大型視頻網站工作。幾年的北漂生活,讓他經常感覺很抑郁。
“記得念書的時候,大家都很喜歡說郁悶,其實當時根本不懂什么叫郁悶。我大學畢業后到北京闖蕩,這里物價高,到處堵車,每個人似乎都沒空搭理別人,一切都顯得對外來人很不友善。花了很長時間建立自己的人際圈子,但前景依然茫然,至今都沒徹底打消格格不入感。很多新聞里都說,抑郁癥是都市白領的流行病,而真正感覺到抑郁,是我發現并不是不愛跟人說話,而是總在外繃出一副窮開心的樣子,生怕別人看出我過得不好,回家卻開著電視或電腦一言不發,連女友都說我是具連架都不會吵的尸體。”
“我偷偷在網上搜過抑郁自評量表來看,確定自己已經有很深的抑郁,經常對什么都感覺無聊。走飯出事后,我總在想,很可能哪天就一腳從抑郁跨入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個慢慢積累不良情緒的過程。曾吉亞表面看似受挫能力強,事實卻只是選擇態度強硬地面對,長久地將憂愁和沮喪留給無處言說的自己,卻疏忽了需要排解這回事兒。并不斷暗示自己“我很抑郁”。這種一個人帶點強制性意味的偷偷抑郁,的確比外露出“我不愉快”危險許多。
傳說中的抑郁癥
當抑郁癥讓我們有點談虎色變的意思時,不妨來看看這玩意兒究竟有多厲害。這是從英文depression(消沉)翻譯過來的一個精神病學專業名詞,曾有患者用“掉進一個沒有底的深井,而且永遠在往下掉”來進行比喻,仿佛一個無法擺脫的困局。
醫學上的抑郁癥,并非短暫情緒低落或一段時期心理壓抑的抑郁情緒。和正常的悲傷、失望不同,這是一種顯著而持久的心理障礙,需要配合藥物進行治療。最明顯的特征是,脫離外界環境、快樂感喪失、思維遲緩,并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生理癥狀,嚴重則可能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甚至傷害他人的念頭和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史培勒說過:“抑郁癥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
事實上,讓我們感覺到不愉快的抑郁情緒也是如此。社會發展的多元,要求人們擁有更高適應能力來承受壓力,而一些偏頗的成功論,也在令人急功近利地實現自我價值——介意外界評價,對自我要求過高,目標卻難以實現的人,就最容易抑郁纏身。
人們往往很容易跌入這個思維怪圈:我的工作能力是否比別人強、收入是否比別人高、房子是否比別人大、車子是否比別人貴、伴侶是否比別人更聰明漂亮……人比人只好氣死人。
還有一些習慣性悲觀的人,或許是因為遺傳父母的思維模式、成長環境的不利因素、經受過難以放下的巨大創傷,都會讓他們在面對生活中挫折事件時,缺乏希望和勇氣,不容易快樂,總是看向事物的陰暗面,也只得愁眉苦臉。
當然,即便不屬于以上任何一種,我們也不能矢口否認掉曾經遇到過的郁悶事,信誓旦旦地宣稱情緒一直處于愉悅的亢奮狀態。高考、失婚、產后、喪親……如果被一件感覺無解的事困擾超過兩周,就說明,真的抑郁了。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將被抑郁情緒困擾。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抑郁情緒長久不散,就會累及思維模式,與抑郁關聯的失望、沮喪、嚴重自我懷疑等情緒,將蔓延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達到常人難以理解的程度。
體察她的心
感覺抑郁的時候,我們總千方百計尋求解決方案,以期將情緒調整回來。而這對于我們身邊的重要他人也不例外,我們的父母、伴侶、子女、朋友,他們都有可能或正在陷入抑郁情緒,而與之相處時,就得肩負起情緒疏導師的責任。
在麗江開特色手工店的張顯就提到:“我和妻子一直追求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結婚后,我們如愿以償地開了這家特色手工店,日子雖然過得平淡,但內心卻格外滿足。去年,我們添了寶寶,妻子突然顯得精神緊張,對什么事都不放心,孩子一哭,她就煩躁不安,甚至跟著哭,事后又總自責是自己沒想清楚就要了孩子。起初我對她的變化并不理解,覺得她這個突變煩人,還吵過幾次,一段時間后我才意識到,這大概就是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后,會得的產后抑郁癥。”
產后女性的雌激素降低,加上社會角色變化,都會影響其精神及心理狀態,很容易將不愉快的事情放大,既做不好當下角色,又莫名擔憂未來,并為此反復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找茬兒。
張顯說:“當了解到這些后,我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這種時候,男人就必然更有擔當一些。妻子喋喋不休,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發現她焦慮時,我會更耐心地跟她溝通,必要時也會哄哄她,讓她感覺到即便生完孩子身材走樣,我對她的愛也一樣不會減少。觀察她容易因為什么事情不開心,也留意她為了什么高興,然后加倍做足,甚至陪她商量可能并不靠譜的孩子撫養計劃、家庭未來發展計劃。這讓我深深覺得,如果身邊的人抑郁了,最重要的,就是體察她的心。”
當一個人開始抑郁,除了這個人自己,則應該是身邊最親密的人第一時間發現,這才是之所以親密關系會形成、并能持久維系的基礎條件。而如果不能體察、包容,缺乏有效溝通和疏導,抑郁者則很可能會在孤軍作戰中,越陷越深。
正如張顯所說,當我們身邊的重要他人抑郁時,最有擔當的做法,就是體察對方的心,并恰當配合其內心需求,漸漸地達到改善。
別太看重這玩意兒
抑郁癥在西方被稱為“藍色隱憂”,在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目前已經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郁癥。但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到20%。在現有的抑郁癥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因為不開心的事情陷入抑郁情緒,但普通的抑郁就好比一場精神上的傷風感冒,是可以被調節的。一頓內容豐富的大餐,一件朝思暮想的禮物,甚至一場酣暢淋漓的有氧運動,都有可能幫助我們消除抑郁情緒,重新獲得愉悅的感受。
當我們感覺到無助、沮喪和失落,可以用自我說服法,告訴自己在生活中放慢腳步,接納自己,活在當下。別總干和他人攀比的事兒,也別總是盲從。停下來,傾聽內心最真實的需求。尊重內心,并對自己以誠相待,就是和抑郁Say goodbye的時刻。
接著,與其一個人憋得受不了,不如考慮下找到值得信賴的人分享。俗話說得好,有什么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大家開心一下。很多實驗證明,當人們把不開心的事情全部羅列出來,自己都會為因為它們不值一提而感覺好笑。
然后,制定一些計劃,比如去實現一些想了很久卻沒做的事情。可以是報名學習一門新課程,也可以是純粹地給自己放個大假去最想去的地方,甚至挑戰大尺度內衣給他一個驚喜……總之每個全新感,都會讓人找到不一樣的自己,發現無限的可能性。
盡管處理情緒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但正是因為情緒處理不當,才導致了抑郁。而當我們身邊的人,特別是守望相助的家人,開始發出郁郁寡歡的信號時,不妨讓自己更溫柔些,就當做是一個訓練耐性和情商的好機會,嘗試理解他們,并為其做到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們走出抑郁。
另外,抑郁及抑郁癥還有一個誤區,比如我們經常可以在媒體的宣傳中,聽到抑郁癥已經是都市流行病的說法,于是很多人干脆就把它作為逃避的理由,在不斷地使用過程中,對自己心理暗示,反而弄假成真了。抑郁是種病,假裝抑郁更是種病,而真正的抑郁癥病患,其痛苦并非假裝抑郁者和普通抑郁者所能體會。
那些常見傳說中的要“預防抑郁癥”,也是針對有自殺傾向及攻擊他人傾向的高危人群所設計,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對著不良情緒使勁,太看重這玩意兒,反而會適得其反地強化它。
這世界是一個中立的存在,沒有任何事有絕對的正面或負面,只取決于我們的詮釋和內心的態度。請記得,一個人是否快樂或抑郁,關鍵在于個人心境,而非遭遇。
伯恩斯抑郁癥自評清單
美國新一代心理治療專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David D·Burns博士設計出一套抑郁癥的自我診斷表“伯恩斯抑郁癥清單(BDC)”,這個自我診斷表可幫助人們快速診斷出抑程度。請在符合你情緒的項上打分:沒有0,輕度1,中度嚴重3。
1.悲傷:你是否一直感到傷心或悲哀?
2.泄氣: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
3.缺乏自尊:你是否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自以為是一個失敗者
4.自卑:你是否覺得力不從心或自嘆比不上別人?
5.內疚:你是否對任何事都自責?
6.猶豫:你是否在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7.焦躁不安:這段時間你是否一直處于憤怒和不滿狀態?
8.對生活喪失興趣:你對事業、家庭、愛好或朋友是否喪失
了興趣?
9.喪失動機: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無動力?
10.自我印象可憐:你是否以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11.食欲變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飲暴食?
12.睡眠變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癥或整天感到體力不支、昏昏
欲睡?
13喪失性欲:你是否喪失了對性的興趣?
14.臆想癥:你是否經常擔心自己的健康?
15.自殺沖動:你是否認為生存沒有價值,或生不如死?
結果:
0~4分,沒有抑郁癥;5~10分,偶爾有抑郁情緒;
11~20分,有輕度抑郁癥;21~30分,有中度抑郁癥;
31~45分,有嚴重抑郁癥。
提醒:
中度和嚴重抑郁癥要立即到心理專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