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花功夫在網上COPY益智游戲,或專程去書店精挑細選購回玩耍寶典,孩子就會賞臉參與,玩到不亦樂乎。事實一再教育我們,越是百般殷勤地“找樂”,寶貝兒們越顯得興趣缺缺、極不耐煩。
承認吧,我們已黔驢技窮,似乎再也想不出好點子陪孩子玩。然而乏善可陳的親子互動,卻是親密關系培養的大忌,不善玩耍的孩子,也難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放松點兒,急壞了的父母們,想和孩子開心地玩,其實并不如想象中困難。
媽咪,你OUT了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每次抽出時間陪孩子玩時,卻總是容易熱臉貼上冷屁股,遭遇他們的冷漠回應。常見語總是這樣,不好玩,不想玩,不高興玩……導致自己和孩子的互動越來越乏善可陳。
時代在進步,教育觀念自然也大步向前。每個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都會重視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并希望設置一些有趣的游戲,既調動孩子的興趣,也讓其從中學到本領。
總被3歲女兒拒絕的杭州人韓仰就提到:“生完孩子后,我就一直沒去上班,在家做全職媽咪。女兒較小的時候,我的重心在料理她的日常飲食起居上。2歲半開始,小人兒就對周圍世界表現出了探索和好奇,我當然樂得跟她玩。但到她3歲時,我已經把童年記憶里跟父母一起玩過的游戲,全部玩遍了。”
很多媽媽都存在這個共同困惑,唱歌張口即來的,不是“小燕子穿花衣”,就是“丟啊丟啊丟手絹”;做游戲吧,不是坐在地毯上來回擺弄玩膩的小玩具,就是講“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而等孩子再大一點,把那些網絡、書店的“教科書”上為數不多的可操作游戲玩膩后,父母們就真的該哭了。
西安的林憶如就在黔驢技窮后,干脆選擇了把孩子送去付費的親子樂園。她說:“我在西安經營一家女性形象會所,平時工作挺忙,陪孩子玩耍的精力本來就有限,近來每次陪孩子玩時,還總被拒絕。有次連續提議被果斷拒絕3次后,我的火一下就躥上來了,干脆周末把孩子弄去游樂城,我抱著衣服拿瓶水站一旁只管服務,還樂得腦子清閑。”
但事后林憶如也表示,雖然有趣的親子樂園給很多父母帶來了便利,但卻是個喧賓奪主的存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任何一個環節缺失,對雙方都是一個不可彌補的遺憾。“孩子的每一個成長期都很關鍵,我當然希望一路都有我做母親的身影,和耳濡目染的影響。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夠自己想出點子,引導孩子去玩,而不是一副‘媽咪,你OUT了’的局外人形象。”
無聊的成年人
話說90后小年輕兒們,總愛把汲汲營生的父母稱之為“無聊的成年人”,其中包含的信息不言而喻:缺乏童心,不再對世界好奇,也喪失了相當部分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及想象空間。
即便頭疼低幼孩子玩耍問題的父母年輕許多,也不妨從此檢討自身。
為什么不會玩?成年以后,人們總是更依賴生活經驗和固定思維模式。對于自己,有太多的“不可能”、“不允許”、“沒必要”,投射到生活和子女教育中,自然是無數自我受限。于是,在擁有尚未固化,最迷人、最天馬行空的小腦袋瓜兒的孩子面前,還很可能嘲笑他們的所言所想幼稚、不切實際,一手阻擋了孩子在玩耍中的想象與創意外,要想出讓孩子覺得有意思的玩耍點子,就只能完敗。
除此之外,還有那些忙于工作的父母,他們在成人的世界打拼,以期為孩子換取衣食住行上更優渥的條件。面對精力充沛的孩子時,他們更擔憂如何一直生龍活虎地陪孩子玩下去,一不留神卻喪失了必要的親子溝通,根本不知道孩子覺得什么好玩。換言之,當父母們壓根兒不知道孩子怎么想時,即便特意在日程表上留出親子時間,又如何能和孩子玩得開心盡興?
甚至還有些急功近利的父母,放大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本領的目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質卻是滿足自己攀比的私欲,及把孩子變成實現自己未完成意愿的工具。將所謂有益孩子的益智游戲,不分青紅皂白一股腦塞給孩子,那么可想而知,再好玩的游戲,也會變得乏味且面目可憎。
還有就是和孩子玩耍后,那些令人頭疼的后續處理問題。比如臟兮兮的衣服,雜亂不堪的房間,誰來幫孩子洗澡,孩子如果受傷了怎么辦等等。父母們似乎更愿意讓孩子玩點“干干凈凈的游戲”,結果孩子卻覺得無聊透頂。
大概已有不少人發現,孩子正變得越來越像自己。不愛運動,一去戶外就開始喊累,更愛坐在電腦前玩游戲、看動畫片,興趣重點竟還有與他人攀比的講吃講穿……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能像限制自己一樣,傳授給孩子玩耍的框架,因為工作太忙而越少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甚至按我們的意愿強迫孩子成為“有用的人”,最后則很可能是,父母多無聊,孩子就多無趣。
而一個不會玩、不好玩的孩子,在成長中面臨的,將是缺乏動腦和動手的習慣,孤立而無聊的態度,以及被弱化的交際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所以,為此憂心忡忡的父母們,請先學會反觀己身,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去和孩子玩。
來吧,向孩子學習
大概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的源頭,如果愿意調整心態和行為,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與興趣,并不強加一些東西給他們,那么思維固化的我們也都還算有救。
其實和孩子一起玩,并不在于父母有多少好點子,要知道,每個成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孩子,關鍵是我們要回到孩子的狀態,把這個小孩叫醒。
被親友稱為“絕世好爸”的70后羅宇分享到:“大人都忘了一點,所有的樂趣都在于過程,在我小時候,就從來不存在玩的問題。父母都是廠里雙職工,忙得根本沒空管我,一放學我就在廠區大院和同齡的幾個孩子玩瘋了,滾鐵環、拍貼畫、玩沙包,還跟女生一起跳過皮筋呢。現在的孩子帶得太矜貴了,被關注得多,限制也就多,到最后什么都不能玩了。”
“其實陪孩子玩兒,就是放低家長的身段,不要總認為在開發智力和有趣程度上,我們比孩子更懂。我兒子9個月,會爬了,我就跟在他后面爬,追他,他樂得不行,多爬幾次,他還會轉過來想追我了。跟孩子玩,就是向他們學習,以他的智力去玩東西。”
事實上,當我們放下身段,嘗試孩子最簡單的玩法時,會發現孩子一定會先于父母不滿足這些簡單的東西,就像羅宇9個月的兒子一樣,“倒追”就是孩子往游戲里加的內容,孩子的創造力遠遠高于大人。
可見,和孩子玩并沒有什么秘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人的天性。
隨著孩子的性子,我們會發現能和孩子一起玩的東西很多。資深幼師楊曉曦也提到,5歲的兒子見她總是帶便當上班,就把積木裝在飯盒里,說,我放了紅燒肉在飯盒里,第二天要帶去幼兒園。楊曉曦就問兒子,你還要不要炒土豆絲啊?兒子說要,楊曉曦就剪了一些黃色的紙條放進去。
說白了,當我們叫醒了心里的小孩,就必然能觀察到自家的寶貝兒在玩什么,為什么玩得如此高興。就算看到孩子一遍遍地在給娃娃穿衣服,起初覺得很無聊,西,漸漸就會從孩子那里發現不只是穿衣服這么簡單的新樂趣,比如,孩子那些可愛得令我們大笑出聲的思考和舉止。
和我一起好好玩
玩,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大多數成年人在參與子女的啟蒙教育時,都是通過“玩給他們看”來告訴孩子,我們想要傳遞的信息。玩的時候,我們可以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甚至解決他們的行為難題。
不會玩的父母,永遠都有一顆被束縛的心,有些還偏要大步流星地往前趕。要實現和孩子一起好好玩的愿望,不妨先學會讓自己慢下來,不要刻意去教孩子什么東西,而是純粹以引導者的角色,去相信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想象力是一種天賦能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一遍遍玩的過程中觀察到,隨著孩子的性子(興趣與理解、接納程度),加上方法、藝術、手法、玩法將其變成創造力,孩子自然就會獲益。
其次,就是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玩具”。不一定非要花大價錢給孩子買益智玩具,紙殼子、廢報紙、樹枝樹葉、石頭子兒,都是孩子的好玩具。這就像孩子在沙坑里可以一玩就是一整個下午一樣,在我們看來廉價、無聊、沒意思的東西,只要孩子感覺到興趣,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即便被他們弄得臟亂差,但你獲得的卻是一個有創意和主見的孩子,代價頂多是些善后和收拾,而且只需要在進行過程中,降低危險,保證孩子安全就好。
再次,當我們發現孩子的興趣,甚至特長后,投入地陪孩子玩耍也很重要,這是建立親子關系的最佳途徑之一。投入,并不是指我們得隨時神經緊繃地關注孩子的動向,或者模仿孩子的思維和行為。
大人沒必要專門提升想象力,因為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永遠不如孩子,承認這一點是最好的。記住,像羅宇和楊曉曦那樣,玩的時候,加入孩子的世界,用心陪伴孩子就好。這時我們會發現,和孩子之間還會默契地建立起一些公平和尊重的玩耍原則。
而見證孩子在玩耍中點滴成長,本來就是賞心悅目的事情,只要用心發現,想不投入大概都很難。
最后,承認的精力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處于很高的狀態,我們也有情緒及精神低落期,別對自己要求太高。當感覺到特別累、特別疲憊,沒有任何心情陪孩子玩的時候,那就干脆坐或躺在孩子身邊,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個助手,幫他們拿拿東西而已。
你可以這樣和孩子玩
這是一些父母想出來的點子,大概看上去顯得有些散亂,不過,玩,本來就不是一件需要被條條框框束縛起來規整的事情。如果你愿意耐心看完,也許會為你提供不少思路。
菜媽:玩水永遠是孩子的游戲主題之一,只要天氣不太冷,在衛生間給孩子一張小手帕或一雙小襪子,他們會模仿你的樣子,開心地洗很長時間。
公主駕到:給孩子一碗水,一點兒面粉,讓孩子和面,捏不同的東西,沒有任何不安全因素,孩子還可以玩一兩個小時。
奔雷:跟孩子在床上玩扔枕頭的游戲,或玩巖漿游戲,床下是巖漿,小心別掉下去。
奶爸向前沖:給孩子找玩伴,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家里,或者帶孩子去小朋友家。
光之影:當孩子覺得無聊,就帶去戶外,去大自然里,路邊的樹葉、小石子、水洼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