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有多累?
能變成精英的只是少數,大多數男人不得不接受自己或將終生為蟻族的現實。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于他們,最終也不過只停留在生存和安全層次。理想、夢想這些讓人熱血澎湃的詞,只能交給兒子去實現。
男人不能叫苦叫累,應該有事業,養家是天經地義的事,面對困難不能倒下。傳統文化對男性的要求是隱忍、獨立,一切靠自己解決問題,不能將情緒外露。
面對壓力只能死抗,沒有渠道釋放壓力,遇到健康問題時以拖和瞞為主,在寬容標準上,社會對男女實行了兩套方案:“女人有個頭痛腦熱甚至心情不爽就能請假,但男人為感冒請假,會給上司落下工作偷懶的壞印象。”劉志軍是安徽醫藥公司的業務員,因為有要拜訪完華中六省市所有大客戶的任務,重感冒期間只能自己買藥應付,最終惡化為肺炎。
廣西師范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王翰邴認為,傳統文化給予男人的壓力并不是壓垮他們的最根本原因。女人轉型成功了,她們通過社會變革獲得了地位和利益的提升。但男人沒有得到合理待遇,話語權被部分剝奪,社會地位下降,生存競爭形勢更嚴峻,社會和家庭對他們的要求卻沒有降低,而且輿論對自己的監督在民主化進程中變得更嚴格。
不到10%的中國男人會去看心理醫生,27%的男人會主動和配偶說心里話。男人比女人脆弱,這是心理學界公認的事實。這種脆化在中國被加強到極致。
男人不會思考?
但湖南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女性研究學者傅一芳提出另一個觀點:男人的外部壓力并沒有輿論宣傳的那么沉重,不會思考、失去自我判斷力才是他們不堪重負的根本原因。
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當跟隨成功學大師、奮斗在權與錢的戰場上時,男人也失去了對本心的堅持。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是雙職工夫妻,妻子分擔了一部分經濟壓力,“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受傳統觀念影響,男人始終對女性持有輕蔑和警惕心。”妻子的成功只會加劇他們中許多人的自卑感,最終轉化成對自己的壓力。社會對失敗者的零寬容態度更加劇了他們的患得患失。失敗,不但將失去社會對自己的尊重,還會導致全家人的不幸,家庭的幸福建立在生活富裕基礎上,而富裕與否的責任在自己身上。
房子票子車子才能代表成功,中國男人不會把經營家庭和生活作為成功標準。很少有人去思考經商與經營生活情趣的異同;也不會有人把鉆營政治與當戲子劃上等號。在社會學們看來,要徹底看破壓力、重新找到生活坐標,男人就必須經歷一場痛苦的性別解放蛻變過程。
會思考的男人,明白自己不能總頂天立地、呼風喚雨,承認自己充滿缺點、能力卑微。認清自己,才不會隨波逐流,在迷惘中痛苦。
攘外必先安內?
這是一場失敗的成長。新時代男性沒有打磨出男子漢氣概,以先天不足之姿進入社會和家庭,大男子主義這條不能算男子漢氣質的詞成為他們最后的遮羞布,以掩蓋內心的自卑和惶恐。
大男子主義意味著缺少紳士風度,沒有廣闊胸襟,正是他們最為女性詬病之處。
曾經一度被視為女性地位與能力證明的AA制,如今在不少女性研究者看來其實是個陷阱。“中國沒有國外那么詳細的法律規定,紳士比例也遠低于國外。你不能指望一貫粗鄙的中國男人突然變得紳士,舍得讓步和吃苦。即便有也是少數。大多數人善于抓住機會,找到對自己有利的空子。”傅一芳一針見血地指出。以家庭經濟AA制為例,因為女性在家庭里的人力付出并沒有算在里面,法律規定有相當多漏洞,一旦分手,女性的權益受損比例是最高的。
男女平等起初是為了提高女性地位、保護女性權利提出的口號,但當女性的競爭力對男人產生威脅后,男人干脆借這面大旗,為自己逃避責任找到理由。
在家庭責任分工上,男人常以工作繁忙、應酬多為借口逃避家務事。“你不能阻止丈夫或兒子去外面闖蕩,因為社會對男人的要求就是闖出去,闖成功。”傅一芳認為相對男性,女性在家庭中更有全局觀意識,她們習慣了在職場上把自己當男人使用,為了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最后會攬過這些責任自己解決。
傅一芳并不認為這是對男性的貶低,“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心態和過時的男不主內觀念,才是導致男性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處處失利后,男人不反省自我,公正看待女性,反而以剝奪弱勢者(女性)的權益為手段,在拋棄傳統后更放棄了做男人的原則。
而女性在男人消失的進程中,也有不可推卸的作用。不思考的不只是男性,也有部分女性的推波助瀾。在傅一芳看來,一個女人,她有高學歷,她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她肯定對男人有自己的標準。男人允許自己在外面放縱,對妻子不愿付出感情、對家庭不愿付出精力,如何要求對方給予自己尊重?當妻子總是抱怨丈夫不負責時,她的一再忍讓也是這個男人不負責心態的催化劑。
缺了人生最重要一課
32歲的沈峻丟下妻子和5歲的孩子去貴州六盤水的盤泉村支教,他要在盤泉村過兩年“有意義的生活”。在此之前,他還有過因嫌研發部壓力大、悄悄辭職去國外旅行大半年的前科。
在壓力面前男人有兩個選擇:直面挑戰或轉身逃避。前者本該是男人正常反應下的選擇,但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應對挫折的鍛煉機制,后者便會成為主流選擇,如辭職進修、旅游、投資做生意或蝸居家中當全職先生等。一項調查表明,沖動逃避后,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80后男人會實踐初衷。
痛苦和挫折打磨出真正的男人,尊重和肯定則讓他成熟。中國男人的成長過程缺失了前者,充滿錯誤的后者。
心理學上認為,初生嬰兒沒有心理上的性別區分,接受社會化教育后逐漸有了性別意識,劃分出男與女。但在無需捕獵、沒有重體力活的和平年代,兩性互相融合,男性將具備細心、溫柔、敏感等女性特質,女性則加入了果敢、堅毅、豪邁等男性氣質。
80后的獨生子沒有感染到女性的正面特質,反而沾染上嬌氣、任性等負面特質。在他們從男孩到男人的生理成長過程中,沒有人系統教育他們“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即便到了30歲,無法獨立生活的中國男人比比皆是。“每個男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男孩。”男孩代表的膽怯、懦弱、逃避等特質是掩藏在主人格之下的負面情緒,但習慣了無下限地寬容自己,就會成為無擔當的媽媽男孩。
“因為是獨生子,有父母和長輩的溺愛,沒有接受過關于責任感的教育。他們有不切實際的樂觀精神,覺得其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生活也不會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變糟。” 教育專家唐曾磊分析說。在童年生活中,長輩總會出面收拾殘局,少有獨自面對挫折、應對危機的時刻,導致人格發育遲緩,成年后也沒能成熟。理智一旦遭遇沖擊,就會像孩子一樣不負責任地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