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腦“遙控”機械手
“心電感應”技術是世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致力于在大腦和外部設備(例如假肢)之間建立一條傳輸大腦指令的通道,以此幫助行動障礙的人重獲獨立生活的能力。
來自浙江大學研究組的科學家21日下午宣布,他們已在猴子身上實現了大腦信號“遙控”機械手做出抓、勾、握、捏等較精細的手勢。據了解,這是國際“腦-機接口”領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其不僅為科學家進一步為殘障人士研發精密假手帶來了希望,也為進一步全面破譯腦部精細信號,并將信號對機器的準確傳遞建立了研究模型。
浙江大學“腦-機接口”研究團隊研究人員在一只名為“建輝”的猴子的大腦運動皮層植入了芯片。芯片一邊與猴子大腦的200多個神經元相連接,另一邊連接著一臺計算機,實時記錄著“建輝”一舉一動發出的神經信號。
浙江大學“腦-機接口”研究團隊負責人鄭筱祥教授說,當“建輝”想要抓、握物體時,它的腦信號被外部的計算機所“截取”并“破譯”,直接傳遞到了機械手,“心靈感應”就這樣產生了。 □文/摘自新華社
昌平草莓大會:用“洋蜂”來授粉
2月22日,為期5天的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在昌平落下帷幕。20余萬名游客涌進昌平,欣賞草莓大觀,享受采摘樂趣。據了解,作為大會主場館的草莓博覽園會后將變為農業休閑公園,一直開放到今年6月30日,市民仍可前往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草莓大會不乏科技含量,比如在北京昌平的世界草莓大會“一園兩中心”中,建設了5個雨水收集區域,可年收集雨水9.2萬立方米。雨水直接回用量占“一園兩中心”綠化、種植灌溉用水量的64%。而且草莓大會請來萬只“洋工人”——“荷蘭熊蜂”為草莓授粉。
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展覽展示部部長、高級農藝師劉正雄告訴記者,這些荷蘭科伯特熊蜂,授粉率高,具有獨特的震動肌體用于傳粉,能在8℃以上完成傳粉工作,尤其適應低溫和低光線的溫室作物授粉,達到最佳授粉效果。
根據北京草莓協會最新統計,就草莓大會舉辦前和現在比,中國對草莓領域研究的科研經費增加了2~3倍。
□文/記者 陳永杰
釣魚網站肆虐成網絡最大威脅
日前,網絡安全廠商金山網絡發布《2011- 2012中國互聯網安全研究報告》,《報告》內容顯示,隨著網購的井噴,釣魚網站已經取代病毒木馬成為網絡安全最大的威脅。
而原來基于PC互聯網的攻擊者正在逐步向手機平臺轉移,Android操作系統就首當其沖成為受害者,寄生于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后門程序漸漸高發。
□文/摘自《南方都市報》
青海發生隕石雨,幾百塊隕石“從天而降”
“可以確定,這次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發生的隕石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境內出現的第二大隕石雨。”剛剛返回北京的天文館隕石專家張寶林激動地說,2月11日中午13時40分,幾百塊隕石從天而降,他帶回了部分標本交有關部門鑒定。初步判斷,這場隕石雨來自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張寶林說:“這些石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黝黑的表面以及表面上仿佛指印一般的印痕,這是隕星闖入地球大氣層時高速摩擦,表面被熱量融化后重新冷卻固化而產生的特征,可以斷定確實為隕石。”
張寶林告訴記者,通過現場考察可以得出初步結論,此次隕石雨現象是繼1997年2月15日山東鄄城之后,我國首次發生的隕石雨現象,其隕石之大之多僅次于1976年3月8日出現在吉林省的隕石雨。
□文/摘自《北京晚報》
麋鹿北上,一鹿殞命
經過20小時的艱難跋涉,來自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群,在2月23日16時50分,抵達位于遼寧省遼陽市千山腳下的國家鹿類種源繁育基地。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副主任郭耕介紹說,早在1991年,南海子麋鹿苑就開始著手實施麋鹿種群的擴散工程。作為一項持續多年的疏散和保護策略,將麋鹿種群擴散到全國各地有飼養和繁育條件的30多個地方,可以有效地減少將僅有的麋鹿集中于一地可能導致的不確定因素,讓它的種群繁衍更有保障。
因路途艱險,從北京出發的20頭麋鹿中,有1頭雌鹿不幸殞命。將死亡的麋鹿解剖,這頭鹿是亞成體,未成年,未懷有幼崽。發現到今年5月,預計將有新的幼崽出生,樂觀看遼寧將有超過20頭麋鹿。相比之下,英國貝福特公爵飼養的麋鹿種群最初僅有18頭。 □文并攝/記者 馬之恒
北京將恢復古都“凸”形輪廓
左安門角樓、右安門角樓等新中國成立后被拆毀的城樓舊址,將按照原來的建筑型制,建起新的標志性建筑,讓人們能在地理上對于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廓,形成一定的直觀感知。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恢復工程,北京市準備在6個地點,實施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景觀的恢復。
這6處標志性景觀分別為:北京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箭樓及甕城、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表標志、內城西南角樓、地安門雁翅樓。
市文物局表示,再現城市輪廓,也要在交通和市政的允許下進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標志性建筑都能恢復。另外,類似天橋地表的標志,未來計劃是把仍存的天橋的橋基進行展示,具體的展示方式也在研討中。
□文/摘自新華社
北京發布文化“視界”未來傳媒技術
北京郵電大學研發的裸眼3D技術,中國傳媒大學等單位研制擁有多項功能的雙模互動電視系統,暴風科技研發的支持300種終端的新一代播放技術,這些近幾年來都曾獲得北京科技獎的最新研發成果讓在座的聽眾大開眼界。
2月11日,市科委舉行了“科技創新獲獎成果推介——走進文化‘視界’”專場發布會,本市的8家單位發布了影視傳媒領域的多項北京科技獎獲獎創新成果。這是本市首次舉辦科技創新獲獎成果推介會,此類發布還將陸續舉行,形成科技和企業對接的平臺。
市科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把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成果作為科技獎勵重點,開展科技文化類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認定,組織科技力量圍繞文化需求開展科技攻關等方式,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 □文/記者 王夕
北京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展現現代智慧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北京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北京市昌平區科學技術協會承辦的“第12屆未來伙伴北京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于3月2日~4日在北京市昌平區第二中學舉辦。
競賽活動中,北京市各中小學選拔出來的機器人愛好者將集中展現現代理念、現代智慧。競賽涉及機器人綜合技能比賽、機器人創意比賽、機器人足球比賽、FLL機器人挑戰賽、VEX機器人工程挑戰賽等五項內容。
高端機器人展示項目是本次大賽新增設的內容之一,高端展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最先進的產品和技術為本市各參賽隊的選手們開拓視野,引領機器人愛好者們的創意思維,同時豐富大賽的內容,提升大賽的技術高度和品牌魅力,使大賽真正成為北京市青少年機器人愛好者的樂土。□文/記者 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