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最近,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市將公布綜合觀測實驗室的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供市民參考。我們想知道室內PM2.5對市民有哪些的危害?
答:現在人們在關注室外PM2.5對人體的危害是一件好事,但是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室內的PM2.5對人體的危害要比室外大很多。在不全面禁煙的室內,PM2.5的濃度要遠遠超過室外。
非常簡單的常識是,一個人每天處于室內的時間要遠遠多于待在室外的時間,而卷煙、雪茄和煙斗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會產生很多微小的顆粒物懸浮在空氣中,這就是煙草煙霧的主要成分。這些顆粒絕大部分直徑只有1微米左右,屬于PM2.5的范疇。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吸煙產生的煙霧占室內PM2.5來源的80%左右。吸煙可使室內PM 2.5濃度增加約20μg/m3(24小時平均值),短時峰值可達300μg/m3,吸完香煙后峰值持續時間可達30分鐘。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只要有人吸煙,即便使用通風、空氣過濾等裝置,或在室內設置任何形式的吸煙區,都不能有效防止煙草煙霧的危害。
從治理難度上講,室內PM 2.5源比較單一,只要實現全面控煙就可以將PM 2.5濃度降到很低。而對于室外PM 2.5的排放源除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汽車尾氣外,還有很多。治理難度非常大。
所以,我建議,無論是從危害性還是治理難度上說,治理PM 2.5應該從室內抓起,而不是室外。國外在治理室外PM 2.5也是在實現了公共場所的全面控煙的情況下才開始的。
專家:中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控煙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姜垣 采訪/記者 陳永杰
“泄密門”敲響警鐘
最近,大規?;ヂ摼W用戶信息泄露事件讓我聯想到了網絡實名制政策。如果實行實名制后再發生這樣的事件,后果遠不像目前這樣。鑒于此,政府在推行新政之前,應該做好充分準備,否則就會得不償失。北京讀者 張麗
假雞蛋,終定論
關于假雞蛋的爭論由來已久。上期《假雞蛋:新聞雖假,但確有其事》一文,終于為這個話題蓋棺定論。記者的詳細調查讓讀者看到了整個事件的真相和過程,文章雖短,但獲益匪淺。
湖南讀者 胡明曉
@ 馬敬長:新產品層出不窮,但手機的過快更新也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一臺手機,如果基本處于24小時開機狀態,至少可以用3年半到4年,甚至更長,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CPU的壽命。制造集成電路要耗費大量貴重的有色金屬,手機更新過快,特別是為了追時髦而頻繁換手機,且不說浪費問題,與之相應的資源回收有沒有跟上?
@張靜:在CES 2012展會上,中國企業的產品讓人印象深刻,從46寸的透明電視、55寸的無線電視以及神奇的意念控制電視,到四核筆記本電腦,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中國企業在消費電子領域中已經擁有一定的技術實力。
@ 葉帆:微軟已經成為過去,代表技術封閉的蘋果和代表開放的谷歌誰更能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