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極洲,地球上被人類認識的最后一塊大陸。它冰清玉潔、晶瑩剔透,唯美與嚴酷并存,資源與風險同在。這里沒有土著居民,在被發現之后的將近200年時間里,只有一批批獵人、探險家和科研人員,在冰原上留下了他們的聲音、足跡、信物,甚至是生命。
“那里有海豹,也有黃金!”
早在托勒密時代,地理學界就猜想,地球的南端有一塊未被發現的大陸。1773年,著名的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駕船駛進南極圈,在隨后兩年的航行中,他與南極大陸海岸的距離最近時僅有240公里,卻為堅冰所阻而不得不返航。庫克的航行,揭示了南極圈附近的生物資源,由此引發了歐美狩獵者前往南極海域捕獵海豹和鯨魚的熱潮;南極大陸也在這一次次無關科學的活動中,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1819年10月,一艘英國捕鯨船發現了位于南極半島以北120公里的南設得蘭群島。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海豹捕獵者帕爾默的經歷就更為傳奇,他駕著自己的“英雄”號捕獵船一路向南,因為他堅信遙遠的南方大陸上有海豹,也有黃金。1820年11月,在船員們厭倦了漫無目的的尋找,并要求返航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座小島。帕爾默隨即下令登陸,并在那里望見了南極大陸的群山。
然而,前往這片土地的航程卻并非一帆風順。在快要抵達南極大陸的時候,帕爾默的船駛進了一片濃霧。他以汽笛的回聲來判斷船和陸地的距離,待到傳來回聲,便拋錨等著霧散登陸。但那回聲并非來自南極大陸;帕爾默拉響汽笛的時候,他的船剛好在濃霧中闖到了兩艘前來探險的沙俄軍艦的正中間!這兩艘軍艦由別林斯高晉率領,并在尋找“南方大陸”的探險中,發現了兩座新的島嶼。
帕爾默的探險在一場俄式宴會中結束了,發現南極洲這一榮譽的歸屬,卻也因此而成為“懸案”。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的學者各執一詞,都認為南極洲的發現應該歸功于本國先人。英國人則給出了第三種說法:1820年1月30日,英國皇家海軍上尉布蘭斯菲爾德在乘船為南設得蘭群島制作地圖的過程中,看到了南極半島的海岸(也就是被帕爾默目擊的陸地)。
“天啊,這地方太可怕了!”
今天,在臨近南極點的地方,有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它能容納大約150人生活和工作,4270米長的飛機跑道,可以起降C-130“大力神”運輸機。從這里前往世界上的其他大陸,并不需要耗費多少時間。但在這座建筑物里,探險歸途中捐軀南極冰原的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的一句名言,仍然提醒今天的人們20世紀初探險者的艱辛:“天啊,這地方太可怕了!”
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南極探險的“英雄時代”。1911~1912年間,挪威人阿蒙森與英國人斯科特探索南極點的競爭,正是“英雄時代”最絢爛的一章。他們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是極地交通工具的比拼。阿蒙森的團隊只通過滑雪和狗拉雪橇行進,斯科特則將雪橇狗、矮種馬和當時剛剛出現的機動雪橇混編。然而,矮種馬不能適應南極的環境,與雪橇狗也難以合作;機械雪橇這種當時還并不完善的高科技裝備,同樣在嚴酷的環境中敗下陣來。
盡管雪橇狗在與現代機械的競爭中“先下一城”,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它還是不可避免地讓位于機械。20世紀上半葉硬式飛艇和飛機相繼發展成熟,使人們可以從其他大陸直飛南極點。在地面上,形形色色的雪地履帶式車輛和輪式雪地卡車,成了南極探險交通工具的主流。甚至,少數性能卓越的SUV,也可以在南極洲環境條件較好的區域使用。未來,這些機械交通工具還將向著使用生物燃料等環保新能源的方向發展,以降低化石燃料帶給這片凈土的污染。
至于曾經為南極洲探險立過大功的雪橇狗,則在1994年徹底淡出。作為外來的食肉動物,雪橇狗等犬類在南極的生存和繁衍,意味著對原有生態系統的擾亂。當人類下定決心“揮淚別功臣”的時候,“南極洲生態高于一切”的觀念,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南極洲應僅用于和平目的”
雖然人類發現南極大陸的時候,時間已經是19世紀;但此時國際社會對領土的思維方式,仍然有15世紀的遺風。探險者隨便走到一塊陌生的土地,插上國旗,而后宣布那里屬于祖國,便是一種流傳了幾個世紀的、不那么文明的“習俗”。
從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各國探險家相繼發現了南極大陸的不同區域。于是,英國、新西蘭、德國、南非、澳大利亞、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等9個國家的政府,先后對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正式提出主權要求,使這塊冰封萬年的平靜大地,籠罩上國際糾紛的陰影。
與這些瓜分南極洲的“暗流”相對應的是,從1958年6月起,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美國、英國、蘇聯等12國代表經過60多次會議,在1959年12月1日簽署了《南極條約》。這份國際公約的第一句話,便規定“南極洲應僅用于和平目的”。于是,各國對南極洲的主權要求都被凍結,南極洲和它的科學資源,都成為全人類共有的財富。
100年前,斯科特和他的同伴們在帳篷里饑寒交迫中離開人世,但他們用最后的生命力,對此前采集的17公斤巖石和植物化石標本進行了妥善的保管,這無疑為后人樹起了一根衡量科學精神的標桿。今天,來自數十個國家的科研人員一次次深入南極大陸,鉆探冰芯、采集礦物、化石乃至隕石標本,或者觀察動物和自然環境。盡管有現代科技的助力,他們仍然與100年前的先人一樣,對這片土地滿懷敬畏之心。在遺世獨立的南極大陸上,還有太多的秘密等著人們去探尋。
【手記】
放慢腳步
12年前,一款名為《鐵路大亨2:21世紀》的游戲,震撼了不少玩家的心靈。在這款游戲的最后一關,人類文明已經在全球變暖中瀕臨毀滅,冰雪融化的南極大陸卻成為宜居之地。退化到蒸汽時代的移民們,駕駛古老的蒸汽機車,消耗著這片土地上最后的煤炭資源……
或許正如這款游戲表達的那樣,在全球變暖之后的世界,沒有經過工業開發的南極洲是人類最容易想到的退路。可是,且不說到時候為了走上這條退路,人們要經過多少血腥的爭奪;如果目前的發展模式不予改變,這條退路又能供幸存的人類受用多久?今天,商業捕鯨船可以遠航上萬公里,無視國際公約到南極周邊進行血腥的獵殺,這種為利益而瘋狂向自然索取的行為,讓人不能不對南極洲的未來充滿疑慮。
學會放慢腳步,真的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