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宜良縣南陽鎮樂道村的村民在家中種植了2畝半稻田,盡管已是種莊家的老“把式”,但種植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卻時常讓人措手不及。就在備耕時節,村民并不像以前一樣急著買種子、化肥,而是請來農業局的專家為自家的秧苗“把脈”。秧苗有什么病,專家們就告訴村民打什么藥。
可別小看了這些小“處方”,過去,采用傳統的播種方式,秧不壯,抗逆性也不強。自從有了農科人員的指導,村民在自家田里大面積推廣了水稻壯秧劑,秧的長度、高度和普通的差不多,但是秧苗素質比原來好得多,表現出秧分得更多,原來播種一畝地要50公斤種子,現在40公斤就夠了。
宜良縣科協主席張兆剛告訴記者,素有“滇中糧倉”之稱的宜良縣自然要把科普惠農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說,為了把技術帶到農民家中,宜良縣積極組織農科人員深入一線,分類型、分作物、分季節地完成了田間技術培訓,并利用農業科技直通車、農業科技隊伍網絡等形式,送科技進村入戶。
據了解,目前,宜良縣全縣7個鄉鎮都成立了科協組織,配備了科協專干,各村組均設有科普小組,農民科普隊伍由科技示范戶、科技帶頭人、科普宣傳員、致富帶頭人等組成,所有鄉鎮都建有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函大、農廣校、成技校等機構在農民科技培訓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視。
“宜良縣科普惠農最突出的成果之一就是培育了創新主體和特色產業。”張兆剛表示。提到宜良,去過云南旅行的朋友肯定對這個昆明的衛星城不陌生,因為那里還是一個聞名遐邇的花鄉。
如今,宜良花卉產業已經從傳統的生產茶花、桂花、白蘭花、云南櫻花等少量品種和原有的小作坊式生產,轉變為多品種、多規模的大批量商品化生產。目前該縣花卉苗木總面積3萬多畝,年產值達2.3億元,從業人員5萬多人,種植品種近2000余種。
宜良縣花卉協會會長曹忠告訴記者,這正是堅持“科技強花”的結果。“我們積極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實行工廠化育苗、科學化管理、精品化產出、品牌化經營,先后對200余種云南滇西、滇中、滇南等地的野生鄉土花卉及綠化樹種進行引種、試驗、繁育,目前已有150余種花卉苗木品種繁育成功。”曹鐘表示,其中尤以三角梅最具代表性,目前全縣已有11個色系16個品種400萬盆左右,每年銷往全國各地100~200車。
為了提升花農的科學素質,宜良縣花卉協會還與省市花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系,邀請專家前來授課,并且組織花農參加每年5、6月份舉行的端陽花街節,打開花農視野。在曹忠看來,這已經成為了花農與企業、專家學習交流的平臺。
此外,花協還配合農函大等進行花卉實用技術培訓,每年的云南特色花卉培訓3~5期,科普講座2~3次,每次聽講人員均在1600~2000人次。而就在宜良的科普惠農服務站,科普圖書、電腦一應俱全,曹忠表示,這為花農開展信息技術交流、學習科技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空間。
事實上,宜良還擁有“魚米之鄉”、“烤鴨之鄉”等美譽,除了在花卉苗木引種馴化方面積極引領產業發展,在引進實施鴨病綜合防治、優質稻生產、板栗保鮮加工技術開發、測土配方施肥、優良品種繁育、無公害蔬菜生產、胚芽米加工開發等新技術新項目方面也都取得了較大突破。
宜良縣位于云南省中部,距云南省會昆明市區45公里。
全縣國土總面積1913.68平方公里,轄5鎮2鄉,縣城常住人口11萬人, 總人口42.2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