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的功能并不是純粹的健康提醒作用,還可以通過它向主治醫生發送脈搏、血壓甚至心電圖等有關病人病情的各種參數。
病人手指輕輕一觸手機,便能在30秒內測量心律跳動,把心電圖讀數傳給24小時運作的醫療中心,并在10分鐘后獲得中心的回應或給予意見指示。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手機可代替溫度計、聽診器等醫療診斷工具發揮作用。屆時,病人可隨時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醫生在外出看病時也不必再攜帶那些笨重的醫療儀器了。這種新興的手機診斷技術,使得人們距離實現“在家看病”的愿望越來越近。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靜和他的團隊為這個目標已經奮斗了六七年。
用手機“感知”健康
劉靜早在5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手機醫療。她告訴記者,長期以來,人體由于缺乏對健康狀況的早期預警,使得不少重大疾病在發現時已接近晚期,從而錯失治愈的良機;即使一些非致命性疾病,也往往因診斷不及時而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成本。
“手機醫療打破了時空限制,許多指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測量。”劉靜說,另外,手機可以對病患進行長期跟蹤,這對一些需要長期監護的疾病來說十分重要。比如有睡眠障礙的人,可以用智能手機來監控自己的睡眠時間和狀態,并把這些信息傳送給醫生。
以醫學上診斷較困難的打鼾為例,現在只要在患者身上貼一個聲學傳感器,傳感器就能記錄鼾聲的強度或幅度,并通過無線通訊裝置隨時或定時傳回手機進行分析。而允許患者把自己的智能手機當做血糖監測儀,把檢測的結果實時傳回醫院。對運動醫學來說,通過貼在鞋子上的理學傳感器,就能夠記錄人運動的強度和頻率,甚至可以重建出人一天的運動行為。
手機成為醫患間最佳“聯絡員”
中國數字醫療網副主編劉煥東認為,手機正在迅速入侵醫療保健領域。而iPhone走俏、Android平臺的大熱也引發了眾多手機版醫療應用程序的火爆。在這里手機不是一個電子工具或治療工具,而是一個聯絡工具,它的作用就是讓健康服務與你隨時相伴。當然,這樣的手機醫療也許只能拍到局部微小的部分人體,但至少可以讓人們不再大病小病跑醫院,通過醫生的輔助,在排除疑難雜癥的情況下,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半個醫生。
也許在我們看來,一條短信無法挽救一條生命,但它可以間接地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例如提醒病人去看病,在空氣中花粉含量很高時提醒他們外出要小心,提醒家長送孩子打疫苗,提醒病人按時吃降壓藥以及給自己換藥等等。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規的預防提醒,對于那些健忘的慢性病病人來說,非常重要。
“當然,手機醫療自身的發展前景,遠不止于此。”劉煥東說,手機的功能并不是純粹的提醒作用,還可以通過它向主治醫生發送脈搏、血壓甚至心電圖等有關病人病情的各種參數。此外,更重要的是手機聯絡會給病人一種心理安慰,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醫生在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手機醫療還可應用于更復雜的病癥,例如那些因為腎衰竭在家做血液透析的病人,通過和醫生進行手機聯絡,會感覺壓力減少和更安全。
手機醫療尚處于候補角色
有這么一款手機應用,可以通過探測膚色的細微變化來測量你的脈搏和呼吸,而你所要做的只是將食指按住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幾分鐘就可以了。這個新的應用程序由伍斯特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但是如何讓這款應用程序在不同型號的智能手機上應用,研發人員們還在努力。
這項手機醫療應用遇阻的情況,并非個案。劉靜說,實際上,手機醫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挫折。這也可以理解,因為病癥越復雜,軟件也越復雜。并且,現階段,不少醫院基于安全考慮,限制了無線設備的應用。另外一個限制,是無線互聯網的速度。就現在而言,運營商還沒有足夠的帶寬來普及視頻醫療服務。同時,手機醫療在執行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例如手機信號連接不暢、網絡覆蓋面不夠和不能傳送照片等。
目前,醫療行業非常關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的“短命”現象,因為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已經開始在醫療行業發揮重要作用。
2011年2月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醫藥行業報告顯示,2010年醫療信息技術公司增加了78%,研發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的公司占41%。
由此可以看出,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正越來越受到歡迎,并被廣泛應用于醫療保健領域,然而消費者的忠誠度卻不高。這也就是說,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只有能夠保持消費者的忠誠度,才能被視為有效。醫療保健程序如果要獲得成功,它必須能夠改變患者的目標動機與需求,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改變。
而這就需要研究者與運營公司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確保智能手機應用軟件方面的投資,并力爭軟件不會僅僅使用一次,而是被反復多次使用。
事實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信息技術的變革也是把雙刃劍。盡管手機和網絡日益普及,但是大多數人遇到健康問題時,仍喜歡選擇向醫療專家,朋友和家人尋求幫助。這也就是說,雖然網絡、手機正處于發展狀態,但是目前仍擔當著候補的角色。但是,我們也更應有理由相信,面向私人醫生、診所甚至病人推廣的手機醫療服務,歷經多年變革后,將會有一個巨大的市場。
盡管如此,劉靜仍覺得,手機醫療隨訪與醫院數據管理應用,對醫療信息化建設無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后隨著移動運營商與醫療行業的緊急合作,我們有理由相信遠程醫療服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