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以往,消費者不再一味跟風廣告宣傳,對知名廠家也不再百分百信賴。買價格高的產品成為消費者提高所購買的食品安全保障的第二選擇。
本期論壇
2011年首都流通領域
食品安全論壇
2011年的中國食品安全領域,從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到塑化劑、黃曲霉毒素超標,每一次都扎扎實實地刺激著老百姓的神經。而由于關乎健康、生命,這樣的食品安全風波往往又會引發一場超乎理性的群體恐慌。在北京食品學會秘書長徐峰看來,這多少是由于科普的缺失。
在2011年首都流通領域食品安全論壇上, 北京食品學會和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聯合調查了北京市消費者對當前食品安全的認知狀況。按徐峰的話說,只有了解了消費者的想法,才能讓科普帶領人們真正回歸到客觀和理性。
食品安全:消費者信心下滑
“按滿分100分計,消費者給北京食品安全打分高于80的只占到19%,50%左右的消費者給出的分數集中在60~79?!?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食品科學系米生權博士坦言,此次超過2000多人參與的調查問卷顯示,與2008年之前相比,消費者對當前食品安全現狀的信心確實下滑了。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010年全市食品總體合格率達到了97.36%。
高合格率并沒有支撐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足夠的信心,米生權認為,這是由于近年來一系列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一再觸碰消費者的敏感神經,再加上反復傳播,有些更是被過度放大了。
“客觀上講,中國13億人口,每天消費200萬噸食品,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其實是很低的。”他表示。
食品添加劑:人們談虎色變
沒有出乎調查者的意料,食品添加劑超量使用被消費者認為是當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米生權告訴記者,消費者對于食品添加劑幾乎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也因此有了去年“蒸功夫”包子鋪一被曝光使用多種香精后,就有其他店鋪立即打出不含任何添加劑的廣告。
“這實際上是很可笑的說法 ?!彼硎荆谱靼釉试S使用的各種調味品也都是添加劑制成的。
“事實上,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彼f,“比如人們常喝的飲料可能就含有超過10種的添加劑,消費者可能并不在意,但談到添加劑本身消費者卻并不認可?!?/p>
在他看來,按照國家標準使用的添加劑對健康是沒有危害的, 超量使用必然不可。如果少量超標,除非一次食用很多,或者長期食用,危害會有積累。假設消費者買到紅心鴨蛋,只是偶爾吃一個,危害并不是最大的。
“從這個行業來講,影響最為嚴重的實際上是加入非食品成分。”米生權表示。
據了解,它與食品添加劑的本質區別在于,食品添加劑是經過科學研究的,有明確的食用安全性。而非食品成分有一些是明確對人體有危害的,而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沒有明確作用的。
他舉例,三聚氰胺就是一種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的有毒化學物質,一旦大量添加,就是一起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
米生權認為,大多數消費者并不具備這些知識,有的消費者或許是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混為一談了。
消費者心理:花錢買放心
信廣告,味千“有營養”是忽悠的;信品牌,蒙牛也出“致癌門”。
因此,相對以往,消費者不再一味跟風廣告宣傳,對知名廠家也不再百分百信賴。在對食品安全解決途徑上,消費者除了通過從正規銷售場所購買外,買價格高的產品成為了提高自己所購買的食品安全保障的第二選擇。
米生權坦言,通過花錢買放心,也就不難理解國內奶粉市場被洋貨占領的現實了。“如果確實是問題產品,成本低,售價自然相對偏低,但是價格與質量安全也不是必然的正相關?!?/p>
“近來,國內出現了一類假洋貨,在國外生產,但不被允許在國外上市,而是‘特供’國內,成了高端洋貨,價格翻了好幾倍?!彼嬖V記者,曾有一對父母去看遠在美國的孩子,隨身帶著在大陸高價購買的美國保健品,但到了美國才發現在美國市場并沒有這個產品,到處調查后發現,該企業是華人注冊的,可以生產,但產品不能上市。
近日還有網友爆料,名叫紐瑞滋’(Nouriz)的奶粉,聲稱是新西蘭原裝進口的,目前在國內銷售很火爆。但請朋友在新西蘭查找時,發現新西蘭本土根本就沒有出售,當地人也不知道這個品牌。
“這是投機分子抓住了消費者對國內食品安全信心下降,而盲目追求高價洋貨的‘商機’?!泵咨鷻嗾f,“因此,消費者還需要提高鑒別能力。比如在進口國家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查找其是否通過了在當地上市的認證?!?/p>
食品監管:企業責任被忽視
超過2/3的消費者認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的首要原因是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個人利欲熏心。與此同時,消費者認為解決目前食品安全問題的途徑,排在前三位的均是政府職責,而加強行業自律,提高企業自身道德誠信的建設則列為最后。
“無論是加強監督、加重處罰,還是健全法律法規,都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消費者期待政府有更大的作為無可厚非,畢竟現階段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管理層次還需要理清,職責分配尚需明確?!?/p>
但米生權同時強調,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監管,消費者對政府的期待過高了,行業和企業的自我約束恰恰被忽視了?!笆聦嵣?,這是國內企業的通病,為了追求利潤幾乎不顧社會責任,有的食品企業甚至惡意制造安全事件。”
據米生權介紹,在國外,食品安全除了有政府和法律的監管,業內的企業之間也會有互相約束的機制。比如這個地區有一個企業出現食品安全事故,那么,相關的企業都會受到牽連。此后,該企業可能會在行業內遭到排斥,甚至最終被淘汰。在日本,企業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榮譽感和責任感,絕對不會自毀招牌。
“因此,食品安全是項系統工程,在這個鏈條中,政府、企業、個人需要合力協作?!泵咨鷻啾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