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腦自由》
(美)約翰·梅迪納著
楊光馮立巖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華盛頓大學發展分子生物學教授、西雅圖太平洋大學腦應用研究中心主任
[橋段]
視覺是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器官,占去大腦一半的資源。
我們所看到的,僅是大腦告訴我們應該看到的,并不是百分之百準確。
我們的視覺分析分為許多步驟。視網膜將光子組裝成像小電影一樣的信息流。視覺皮層處理這些信息流,某些區域記錄動作,某些區域記錄顏色,等等。最后我們把這些信息重新整合到一起,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外部的世界了。
圖片可以讓我們獲得最好的學習和記憶,書面或口頭信息做不到。
大腦可真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東西。
想象一下我們面前有一個剛剛剖開的成人大腦,你就會看到一個近似橢球形的、帶點淺灰的粉色物體,重約1.4千克。它的外表稱為皮層,覆蓋著密集的皺紋,形成了深深的溝回。大腦后方懸著一個有著細小交錯的溝回的結構,如同壓扁了的棒球,這個結構稱為小腦,意為“小的腦”。從大腦底部伸出的、有些趨向于后端的粗干叫做腦干。這就是大腦的外部結構。
盡管大腦是身體的重要器官,但我們中的很多人一點也不了解大腦是如何運轉的。一條條通路,一個個神經元,就像布滿玄關的迷宮,大腦發射出的股股電流,噼啪穿行于由腦細胞構成的數百公里長的回路里,眨眼之間就完成了這所有過程,賦于我們愛情、記憶和美夢……如何讓我們的大腦更好地為自己工作?《讓大腦自由》的作者梅迪納博士在個人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大腦的工作機理,總結了大腦的12條黃金定律。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書的寫作結構清晰體貼,先是舉出一件事例,引出要闡述的定律,然后圍繞它介紹一些科學知識,最后提出一些想法,來研究如何將定律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特別是如何在職場和學校中運用,以期為讀者提供更高效地利用大腦,進而釋放大腦潛力的具體方法。
首先,人類還不習慣每天在桌旁一坐就是8小時。從進化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大腦是在運動中不斷進化的,我們的祖先每天要步行至少12英里。直到現在,人類的大腦仍然渴求運動方面的體驗,尤其是在久坐的人群中間。這就是為什么運動可以提高這類人群的腦力(大腦定律1)。在長期記憶、推理、注意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經常運動的人比習慣久坐的“沙發土豆”們表現得好得多。梅迪納深信,將適當的體育鍛煉整合到8個小時的工作和學習中必將成為一種潮流。
是不是在下午兩三點的時候會感到疲倦?那是因為大腦真的想打個盹兒。如果能小睡一會兒,你的效率可能會更高。美國第36屆總統約翰遜經常在下午三點左右關上辦公室的門,換上睡衣,然后小睡30分鐘,睡醒后的他神采奕奕。他經常對助手說,這樣的午睡讓他更有精力長時間工作。哈佛大學發布的一項研究證實,45分鐘的小睡讓被試者的認知能力提高了34%,而且這種高認知能力維持了6個多小時。如果午睡有這么多好處,那么整晚的充足睡眠好處會更多。所以我們都感受到:睡得好,大腦才會轉得好(大腦定律7)。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許多人最關心之一就是如何管理壓力了。因為壓力會損傷我們的大腦(大腦定律8),還會引發身體的一系列不良反應。我們的祖先只是在面對猛獸時有短暫的壓力,而現在我們時時刻刻都處于工作、撫養子女、拼命賺錢的壓力之中。但我們的應激系統不是為了這些壓力進化而來的,還不適應這些。對此,梅迪納從一個人的成長階段及所處的教育、家庭、工作環境中提出了一些想法,探討走出正在經歷的壓力的出路,從中讓讀者受到啟發。
《讓大腦自由》歸納的12條定律,以幽默易懂的語言,形象可及的案例,為讀者了解腦科學、釋放腦潛力,提供了啟示和靈感。作者寫作本書的意義也許就在于讓人們知曉如何保持大腦的積極鮮活,釋放天賦,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