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保護機制的角度來看,懷舊首先體現出了對個體的意義;不過,當它成為一種群體意識的時候,就在提示著社會某一些方面需要改變了。
司馬光砸缸、狼牙山五壯士、小馬過河、常會被誤看成“西門慶”的《西門豹》……當一組早期語文課本的內容在網絡上被貼出時,很多的80后忍不住激動了。一片強烈的共鳴之后,懷舊情結一涌而出。
在微博上曬課本的,是一位叫做“迷你可頌”的80后網友。眾多的80后發現,這些在時間上漸行漸遠的經典,其實從未在自己的內心真正走開。面對熟悉的內容,有網友近乎“淚奔”,感嘆道,“歲月就像一把刻刀改變了我們的模樣,看到以前的課本,親切到想哭,我們已經過了做夢的年代。”
曾經的“李雷與韓梅梅”
在年齡上,正值事業與生活上升期的80后,按理說應該與“懷舊”不太搭調。然而, “懷舊”情結如同漲水一般地涌動,這已經不是80后的第一次了。
“李雷”與“韓梅梅”,是80后再熟悉不過的兩個人物了,他們是上世紀90年代人教版英語教課書中的主角;在2000年英語教材的修訂版推出后,淡出了英語課堂。2005年底,“李雷與韓梅梅”的話題在網絡論壇中被提及,有網友發出感嘆,“如今Han Meimei 和Li Lei應該都結婚了吧”。隨后,李雷與韓梅梅點燃了80后的內心,火爆網絡;中學同窗過了多年之后的故事,也不斷地被網友演繹,甚至有了戀情與職場的故事。
而這一次,引發80后懷舊情結的內容,從英語課本變到了語文課本上。
人為什么會懷舊
在生活中,人們出現的懷舊情結,其實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需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尹文剛介紹說,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到了不滿足、欠缺的時候,就會通過懷舊來彌補一些已經失去的東西,或者是無法得到的內容。
“所以,‘懷舊’是人們心理的一種保護機制,它通常與過往的經歷有關。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一般說來美好的回憶給人們的生活觸動會比較大。”尹文剛說。
在人們的內心,心理保護機制有很多種,與“人格”的結構有關。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人格結構進行了分析,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本我”是人格中最為原始的部分,由各種生物本能和欲望構成,它會讓人們想要盡可能地尋求滿足和快樂。然而,資源的有限性會導致人們一些原始的訴求和欲望得不到滿足。“超我” 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要求完美、代表了理想而非現實。人們從5歲開始,就會注意到一些社會的規則、秩序,并且逐漸地將其內化。“超我”由自我典范和良心組成,它有助于性格形成和保護自我,來克服過剩的本我沖動。
當“本我”的欲望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自我”就出現了,它裝滿了各種緩解欲望的機制,尋求一種間接的滿足。
“有一些作品對歷史的重新體現,其實也是這種保護機制在發揮作用,借助懷舊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尹文剛說,“人總是要積淀一些,讓自己在心靈上得到慰藉,通過這種方式,尋求心理上的解脫。因此,越是到了晚年,可以總結的內容越多,就越會激發懷舊的情結。”
所以,任何人都會懷舊。有一部分人懷舊,與逃避現實有關;一部分人懷舊,與自身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有關;也不排除一些容易懷舊的人,相對比較傳統。
“只要生活方式和環境上與過去有了差別,那么,就會有懷舊的心理產生。”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沈政說,中學時,一個班級的同學在一個教室上課,大家有著很強的一致性;而在大學,即便同一個班、同一間宿舍的同學都會不在一起上課,或者一天見不上一面。正因為如此,當同學聚會在一起的時候,很容易會回憶中學。
未老80后,為何“心先衰”?
“處于任何年齡的人,回憶起童年都會覺得幸福,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那時候沒有壓力、沒有憂郁。不過80后的懷舊有些不同。”沈政認為,80后能讓人“淚奔”的懷舊,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點有關。
80后正好趕上了最近二三十年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發展,競爭變得日益激烈,就業、貧富、工作等方面的差別表現得很明顯。這時,80后剛好邁入社會、獨立生活,感受到了個體在社會中的差別、個體發展的好與壞之間較大的差異。未來會怎么樣,很多80后對此充滿了迷茫,感到沒有指望。聯想到自己童年的幸福,又看到他人展示出來的好的一面,就會產生一種悲觀的心理與落差。
以住房的問題為例,很多年輕人感到“一個安穩的家”這樣的愿望都不能實現,甚至結婚也變得遙遙無期。在“80后”一代人內心中,雖然不會將現在的環境與兒時的環境相比,不會將期待的住房與兒時的住房相比,但很容易被激發起對童年幸福感的回憶。
“如果中國社會沒有發展,就不會在80后的心中產生這樣大的心理壓力。”沈政說,“所以,這是80后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就可以解釋,雖然人類普遍會有懷舊的情結,但為什么年輕的80后會如此的強烈了。”
“從心理保護機制的角度來看,懷舊首先體現出了對個體的意義;不過,當它成為一種群體意識的時候,就在提示著社會某一些方面需要改變了。”尹文剛說。
“群體意識”為一個群體的成員所共有,它相對于群體內部,是共同的;相對于其他的群體,又具有特殊性。當某一種意識形成了潮流和時尚,流行的時間還比較長,有這種意識的人們都對某一個時代、現象感興趣,這種意識就很可能從個體上升到了群體。
有觀點認為,80后對老課本的懷舊,回憶的是中國教育制度的畸形與落后。
“這確實反映出了當下的問題。”尹文剛說,“過去的一些倫理、美德在現實中缺乏了;美好、單純的一面在一點點缺失,80后對簡單、美好、純真的回味也是對現實中不足之處的一種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