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對農民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安徽歙縣的農民這些年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
2000年,歙縣桂林鎮宋村成立葡萄專業技術協會,十多年來,在會長、村黨總支部書記吳云儀的帶領下,協會積極開展科技培訓,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樹立培育名品名牌,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逐漸形成了“協會+支部+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葡萄種植從最初的幾戶發展到現在800多戶,全村擁有葡萄園1800畝,平均畝產量可達4000~5000斤,每畝收入12000元左右,全村年人均收入僅葡萄一項就達萬元以上。目前,宋村所產葡萄已占領黃山市區縣及周邊地區市場,并進入了超市,成為名副其實的“皖南葡萄第一村”。
深渡鎮是中國五大枇杷產區之一,2001年歙縣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枇杷之鄉。2005年該鎮成立綠色枇杷專業技術協會。多年來協會堅持項目帶動,并積極拓寬枇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激發了農民種植枇杷的熱情。目前全鎮枇杷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枇杷1.5萬噸,產值5000萬元,占農業收入的62%,而他們的“綠色三潭”牌枇杷更是獲得了華東地區十大精品水果的殊榮。
在專業技術協會的支持下,近年來,歙縣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為重點,針對菊花、特色水果和特色蔬菜等產業,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廣一批新品種和新技術,致力讓科技服務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勁引擎。通過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目前該縣已經建立了茶葉、貢菊、蠶桑、油茶、枇杷、葡萄、楊梅、山核桃、雪梨、石斛蘭等10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50萬畝,新培育發展科技示范大戶268戶。
歙縣也是全國產茶大縣,現有茶園面積26.8萬畝。科普帶頭人俞志榮創辦的歙縣興農科技園是一家以茶樹良種繁育為主的現代科技型農業企業。現已發展成為皖南最大的茶樹良種馴化和繁育推廣基地,共引進培育無性系茶樹良種26個,年均出圃茶苗1000萬株以上。近年來為縣內外提供良種茶苗1億多株,發展良種茶園5萬畝,培育出5個新品系。
近些年來,科技已成為該縣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力量。上豐鄉在引進雪梨新品種,打造高產優質基地的基礎上,通過培訓,果農廣泛使用紙袋包裹技術,有效防止了病蟲害侵入,雪梨皮白水分足,不僅產量高了,品質優了,更重要的是市場銷售俏了,果農增收了。宋村葡萄基地針對往年受氣候影響等原因出現較重的掉果、裂果等現象,采用搭建避雨遮陽棚、葡萄套袋、覆膜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葡萄的產量和質量。
目前在歙縣,90%以上的行政村都有科技帶頭人,形成了以科技帶頭人、科技示范戶、科普宣傳員為主體的農民科普隊伍。在農業科技培訓內容上,該縣根據不同時令,不同對象,事先讓農戶根據自身需求“點菜”,然后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授課”,授課方式由以前的“專家講農戶聽”改為教學互動培訓方式,深受群眾歡迎。
另外,為逐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產業化經營,2007年,歙縣從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專業技術人員中通過自愿報名、組織考核、雙向選擇等辦法擇優選拔了25名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科技特派員,深入急需科技指導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工作。
幾年來,這些派向黃山市歙縣汪滿田茶業有限公司、黃山茶業集團、誠鑫絲業公司、賣花漁村盆景協會、宋村葡萄協會等22家省市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擔任企業管理員、科技推廣員、市場信息員等職的科技特派員,通過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僅讓眾多農民認識到了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也提高了該縣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的生產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