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雙方常處在醫學信息不對等的天平上。醫生有義務主動向患者提供相關的醫療信息,而患者也要對自身的健康負責,不斷充實治療相關疾病的知識,并掌握一些就醫技巧。那么,在就醫時,患者應如何把握短暫的問診時間與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獲得自己需要的醫療建議呢?
1.看病前多儲備一些醫療知識
患者了解的醫療知識越多,醫生就會對你更加重視。因此,患者在平時要多閱讀醫藥類的書刊雜志,搜集和研究有關自己所患疾病的相關資料,并做好記錄。
2.保存好自己以前查體的檢驗單及病歷資料
患者在更換了為自己治病的醫生時,最好讓新的醫生看一下自己以前的檢驗單及病歷,以幫助其快速了解自己的病情,避免重作不必要的檢查。
3.列一張用藥清單
患者應將自己平時所服的藥品和營養品列出一張詳細的清單,并在就醫時提供給醫生,供其參考。
4.要講清楚自己的病情
患者平常應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并把自己出現的不適癥狀記錄下來。在就醫時,要簡短清楚地向醫生說明自己的病情,回答醫生提出的問題,幫助醫生作出明確的診斷。臨床醫生經常向患者提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①哪里不舒服?②怎樣不舒服,哪里痛、癢、麻、還是酸?疼痛的性質是悶痛、絞痛、抽痛、刺痛,還是像刀割樣的疼痛?③不舒服多久了?是持續的不舒服,還是間歇性發作?是否在特定的時間(如飯后、睡前、白天或晚上)感到不適?④來這里就診前,曾如何對待不適的癥狀?是否自行服過止痛藥、進行冰敷、擦抹藥膏或接受過其他治療?在進行治療后癥狀是否好轉?⑤有沒有患其他疾病?⑥有沒有過敏史?是否懷孕或準備懷孕?月經生理周期如何?⑦有沒有以前檢查的報告單?
5.要擅于咨詢醫生
患者若是不擅于咨詢醫生,往往得不到較好的待遇。因此,患者在就醫時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醫學知識不多而不好意思開口咨詢。請醫生看病的患者很多。單個患者就診的時間很短時,病人更要主動發問。如果對醫生的解釋有不明白的地方,應該立即提出來,請醫生再說明一次。為了縮短咨詢的時間,患者應在就醫前列出一張“問題清單”,以免忘了該問什么。在就醫時,患者應詳細了解的問題主要包括自身的健康狀況、所患疾病的信息、治療方法、生活飲食禁忌、所用藥物的副作用等。另外,患者也可向醫生請教一些急需弄明白的醫學名詞(如疾病、藥物、進行的某種檢查等),以便自己更明白地進行治療、檢查和用藥。
6.可向多位醫生咨詢病情
在必要時,患者可以向同一家醫院的兩位專科醫生或不同醫院的醫生咨詢病情。如果患有癌癥或疑難病,患者不要找同一家醫院的兩個醫生進行咨詢,因為他們的想法及治療方式會十分接近。如果面臨手術與否的抉擇,患者應請教非外科醫生的看法,例如,心臟外科醫生若建議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那么這位患者在進行手術前一定要先問問心臟內科醫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