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一詞出自《管子》,是指人們通過保養身體,防病延年的一類行為。我國的養生文化以古代哲學和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融合了儒、道、釋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曹操在《龜雖壽》中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壽命的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決定的,只要恰當地進行養生,就可以益壽延年。下面就介紹一下我國古代著名養生家、醫學家的“養生十字訣”:
1.“德”。明代的養生家呂坤指出:“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2.“食”。清代養生家、《長生秘訣》的作者石成金認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凈。”
3.“戒”。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元代的著名醫學家王珪在《泰定養生主論·論衰老》中說,所謂“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是指老年人體內的血氣已經虛衰了,如果還念念不忘爭名奪利,就會損害健康。因此,老年人應該“戒得”。
4.“法”。明代的醫學家萬密齋說:“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動,三曰守時,四曰卻疾。”所謂“寡欲”,是指節制情欲,使性格變得堅毅;所謂“慎動”,是指謹慎行動,保養元氣;所謂“守時”,是指順應四季變化,不觸犯邪氣,從而使體內陰陽氣血得以調和;所謂“卻疾”,是指要積極地防病治病,并謹慎地使用藥物,以免受到藥物的侵害。
5.“知”。宋代的著名醫學家、《歷代名醫蒙求》的作者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6.“節”。明代醫學家江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7.“安”。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
8.“樂”。清代養生家石成金說,老年人有“八樂”,即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樂之樂,狂歌之樂,高臥之樂。
9.“思”。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0.“常”。黃帝在《內經素問》中指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