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每天都要吃飯,但要想吃得健康,需要有好的吃飯習慣。對此,天津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付金如經多年研究,總結出10條非常健康的飲食方法,這些飲食習慣是:
1.先吃水果再吃飯。吃水果的正確時間是飯前一個小時或飯后兩個小時。水果中所含的許多營養成分均是水溶性的,因此在飯前吃水果可促進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同時,水果屬于低熱量食物,其中所含的熱量僅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左右,僅為同等重量肉食(如豬肉等)的1/10左右。因此,人們在餐前吃水果可起到減少熱量的攝入、增強飽腹感的作用。
2.吃飯時挺直腰背。人們在吃飯時身體會處于放松狀態,很容易含胸駝背。但這種姿勢會使食道和胃受到壓迫,影響其消化功能。此外,在矮桌前吃飯、坐在沙發上及蹲著吃飯都會使腹部受壓,影響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久而久之可引發胃病。因此,挺直腰背才是正確的進餐姿勢。
3.兩餐之間應相隔4~6個小時。兩餐間隔的時間太長或太短都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兩餐間隔的時間太長會引起較強的饑餓感,從而可影響人的體力和思維能力。兩餐間隔的時間太短,人的消化器官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從而可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一般來說,混合性食物在人胃內停留的時間約是4~5個小時。因此,兩餐之間相隔4~6個小時是比較適宜的。
4.烹飪肉食前應先用熱水漂洗。研究發現,如果將肉塊放入漏勺里用熱水漂洗,可以去掉其中所含的大部分脂肪。
3.特別餓時喝點粥。人在特別餓時,其胃腸道的消化功能會明顯變弱。此時若大吃大喝(尤其是大量地吃牛奶、豆漿、酸奶和白薯等食物)極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 人們在特別餓時應吃一些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或米線等。
4.先吃愛吃的食物。人們若先吃自己喜愛的食物,會在情緒上得到滿足,并更快地產生飽脹感,從而可避免進食過量。
5.每天都吃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人體若攝取了過多的脂肪和蛋白質,這些物質就會被大腸桿菌分解成有害的腐敗物。纖維素具有包裹這些腐敗物,并將其從腸道排出體外的作用。因此,人們每天都應吃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燕麥、糙米、薏米、紅薯、玉米等。
6.動、植物油要混著吃。研究發現,植物油中所含的人體必需脂肪酸比動物油多得多。但人們若只吃植物油,會增加體內過氧化物的含量,從而可加快衰老的速度,并增加患乳腺癌、結腸癌的幾率。動物油中雖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但也含有對心血管系統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營養物質,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一種食物。因此,人們應將1份動物油、2份植物油混合在一起,配制成混合油來吃。
7.吃飯的環境要安靜。嘈雜的就餐環境會使人的味覺變得遲鈍。研究發現,隨著噪音的增大,人感受食物甜味和咸味的敏感度會持續降低。因此,人們應到安靜、有輕柔背景音樂的餐館進餐。
8.吃飯時不談掃興的事。俗話說“食不言,寢不語”。人們若在吃飯時說話過多,尤其是過多地談論復雜或令人掃興的事,就會減少咀嚼食物的次數和唾液的分泌量,從而可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
9.飯后別馬上用腦。剛吃完飯,人體內的血液會大量地流向消化器官,從而使大腦處于相對缺血的狀態。人們若在此時進行腦力勞動,就會出現精神緊張、記憶力下降的情況。老年人若在飯后立即進行腦力勞動,還可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因此,人們應在飯后休息半小時以上再進入工作狀態。在飯后聽聽音樂、散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
10.飯后半小時再喝茶。人們若在飯后立即飲茶會沖淡胃液,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時,茶中所含的單寧酸在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混合后,還會產生一些不易消化的凝固性物質,從而可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因此,人們應在飯后半小時再喝茶,這樣可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并起到殺菌消毒和護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