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以對稱性多關節發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異質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患者多為老年女性,其發病部位多為手、腕、足的小關節。在該病發生的早期,患者可出現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等癥狀。到了該病的晚期,患者可出現關節僵硬畸形、骨骼肌萎縮等癥狀,甚至可發展為殘疾。此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還可伴有發熱、乏力、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動脈炎和周圍神經病變等關節外病癥。類風濕關節炎主要侵犯患者的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和足趾關節等部位,對頸椎關節、顳頜關節、胸鎖關節和肩鎖關節等處也可造成一定的損害。臨床上該病患者通常有下列幾種表現:①患者每天早晨會出現關節僵直1個小時以上,且此狀態至少可持續6周以上。②患者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會出現腫脹的癥狀,且此狀態至少可持續6周以上。③患者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中至少有一個關節發生腫痛,且此狀態至少可持續6周以上。④患者會出現對稱性的關節腫痛,且此癥狀至少可持續6周以上。⑤患者會出現類風濕結節。⑥經檢查,患者的血清類風濕因子呈陽性。⑦經X光檢查,患者的關節至少有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狹窄這兩種改變。具有以上7項中的4項或4項以上表現的患者即可被診斷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給患者帶來的最大痛苦就是關節疼痛。而造成這種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是關節的滑膜和滑液中前列腺素的含量明顯增加。這種前列腺素可提高人體組織對各種炎癥遞質或因子(如組織胺和緩激肽)的敏感性,使患者一直處在疼痛的過敏狀態中。
西醫一般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激素類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但效果常不理想。經過長期的探索,中醫在治療此病方面總結出很多的寶貴經驗。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屬于“痹證”范疇,該病患者多由于正氣不足,復受風寒濕邪侵襲,導致其經絡關節痹阻而發病。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應以扶正祛邪為主。下面就介紹一則名醫鄭邦本治療偏頭痛的經驗方:
患者劉女士56歲,患類風濕性關節炎4年,經常出現關節熱痛而僵硬、腰痛、不能行走、身瘦、易感冒、舌淡、苔白、脈濡緩等癥狀。鄭老確診劉女士的類風濕關節炎為腎氣虧虛、濕邪內侵、經脈痹阻所致,治療此癥應以益衛固表、補腎祛濕、通絡止痛為主。使用的方藥為:黃芪、白芍各50克,白術、姜黃、五味子、紫河車各10克,防風、甘草各5克,當歸、牛膝、桑寄生、續斷、露蜂房、威靈仙、木瓜、麥門冬、女貞子、神曲各15克,雞血藤(烊化沖入)、生地黃、太子參各30克,全蝎6克,蜈蚣2條。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早、中、晚3次服下。劉女士服藥3個月后,以上癥狀均明顯減輕,關節已不痛,可用拐杖行走,體重增加。復診時,鄭老建議劉女士堅持服藥以鞏固療效。此方中的威靈仙具有祛風除濕、消炎通絡的功效,全蝎具有熄風鎮痙、消炎攻毒、通絡止痛的功效,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其余幾味臣藥均具有益衛固表、補腎祛濕的功效。
此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守方治療的同時,也可根據自己的具體癥狀對此方中的藥物進行增減,以取得最佳的療效:①有患處發冷、膚色淡暗等癥狀者,可在此方中加入細辛、桂枝各30-60克。②患處腫脹明顯、肢體沉困者,可在此方中加入萆薢、防己各30-60克。③患處紅腫熱痛的癥狀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大黃、梔子各30-60克。④有患處刺痛、膚色紫暗等癥狀者,可在此方中加入蘇木、丹參、生乳香、生沒藥各30-60克。⑤有關節腫脹、僵直、頑痰凝結等癥狀者,可在此方中加入白芥子30-60克。⑥有肌肉萎縮、關節內有響聲等癥狀者,可在此方中加入老鸛草60-90克。
名醫鄭邦本簡介——
鄭邦本出身中醫世家,師承伯父鄭惠伯學習中醫,他是重慶市三峽中心醫院的主任醫師、國家級名老中醫、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最為擅長辨癥論治中醫內科的疑難病癥,喜用蟲類藥。正式出版中醫專著及發表學術論文80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