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科幻的好消息實在是不少。
作為當下最成功的原創科幻作品,《三體3:死神永生》的銷量已經突破15萬冊,這個數字已經可以被列入“暢銷”的范圍,這在近些年的科幻出版物中是不多見的。而《三體》真正成功之處,在于它的影響力超出了科幻圈本身,引起了人們較為廣泛的關注。首先是主流媒體,像新華社、《人民日報》都對它進行了報道,它的讀者也從傳統的科幻迷延伸到更廣泛的人群,包括平時對科幻小說興趣不大的人們。在不久前,《當代》雜志由讀者投票評選的2011年度“五佳長篇小說”中,《三體3:死神永生》也占了一席之地,它和主流文學界的重量級作家賈平凹、王安憶、嚴歌苓、格非的作品并駕齊驅。而關于《三體》系列有望拍成電影的消息也陸續傳出,雖然尚未確定,但至少說明這部作品已經引起了大眾傳媒的關注。
《三體》系列的成功也使出版界對科幻作品產生了一定的信心。2011年,很多作者的作品都獲得了出版的機會,甚至連原來公認的銷路不好、少人問津的短篇小說集,也出版了好幾本。而這還只是新的科幻出版大潮的前奏。目前已經有很多出版機構介入了科幻出版,計劃在2012年推出一系列科幻叢書,總數將超過一百部。
科幻的春天似乎已經到了。
果然嗎?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設沒有《三體》系列,原創科幻是否還能引起這么廣泛的關注?2012年是否還會有那么多科幻作品有出版的機會?
只怕未必。
我們再做一個假設。假設詹姆斯·卡梅隆沒有拍出《阿凡達》,或者喬治·盧卡斯沒有拍出《星球大戰》,其他美國作家的作品,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出版或者被拍成電影了?
肯定不是。
因為即使沒有這兩部作品,美國還有《盜夢空間》,還有《終結者》,還有《超人》,還有《X戰警》,還有太多太多成功的作品,使美國人甚至全世界都保持著對美國科幻的強烈關注。
而我們目前,只有一個劉慈欣。
并不是說其他作者不夠努力,但他們的作品還沒有進入大眾傳媒的視野,沒有引起相關產業的關注。而作為類型文學,科幻文學想要真正走向大眾,就必須登上大眾傳媒的平臺,也就是電影和電視。只有這樣的平臺,才具有大眾影響力,才能夠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科幻這個門類才會獲得良性的發展。而中國的原創科幻小說并不是從《三體》系列才開始的,何以長期以來電影、電視上卻看不到它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創科幻小說沒有提供適合改編成影視的作品。
影視有大量的受眾,那么也就意味著,它提供的作品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而科幻作為小眾門類,過多地關注個人探索和趣味,對大眾的需求考慮得不多。最明顯的一種表現就是很多作品只是建立在某種理論的基礎上講一個點子,點子講完了,小說就結束了。這樣的作品缺乏具體情節,也沒有形象生動的人物,顯然不能被影視平臺所接受。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科幻作品的發表平臺有限。發表在雜志上的作品篇幅通常不長,沒有足夠的空間塑造人物,而寫長篇很難得到出版的機會,很多作者都不愿意寫。二是作者的年齡通常不大,有的甚至還是學生,因其閱歷有限,對作品的構建有時會比較簡單,也缺少足夠的細節來塑造人物、渲染氛圍。更令人不安的是,原創科幻作品的絕對數量也明顯不足。一方面科幻作者的隊伍比起十年前并沒有壯大,而一些曾經活躍并且在讀者中頗有影響力的作者也漸漸退出了原創的第一線;另一方面科幻作品的發表平臺十年來并無增加反而減少,每年發表的原創作品數量少,難以做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回過頭來再看看眼下科幻的火熱。《三體》系列的成功使得出版機構看到科幻作品的商機,但據了解,2012年將要出版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重版或者舊作,新作并不多。即使這些作品都是精品,在這樣一次出版大潮中都消耗怠盡,那么2013年將出版什么呢?況且不排除有些出版機構盲目跟風,出版的作品并不適合市場,出現敗績,那不僅對出版方,對作者和讀者以及市場都是傷害。
因此,盡管原創科幻終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還不能盲目樂觀。如果不更多地搭建原創作品的發表平臺,確定為最大多數讀者服務的思路,不培養新作者、留住老作者,那么,即使現在科幻處在春天,到了秋天仍然不會有令人欣喜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