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這個詞兒在新加坡見諸報端、引發熱議,也是最近的事。它是英文縮寫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翻譯,意思是“別在我家后院”。鄰居的鄰,躲避的避,這兩個漢字選得好——不僅讀起來發音相近,而且基本反映出它的含義。
“鄰避”最早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出自英國環境大臣尼古拉斯·雷德利之口。因為有居民反對一些發展項目,被反對的項目整體而言對社會和國家有益,但對當地居民可能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這類項目包括對環境有影響的,如垃圾場、屠宰場、化工廠等;也有可能會對社會風氣帶來負面影響,如賭場、聲色場所等。居民雖反對這類項目,但往往也明白其有合理性。所以他們不反對項目本身,只是希望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所以稱為“鄰避”。也有的將之翻譯成“保家運動”。
“保家運動”聽上去顯然正面的多,可如今“鄰避”常以貶義詞出現。比如新加坡今年就連續發生多起居民反對在區內建療養院、托老中心的事件。
這種事在以前,很難想像會發生在新加坡。這多少與去年大選,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遭受重大挫折有關。當時由外交部長楊文榮領軍的一個團隊,在阿裕尼集選區遭工人黨擊敗,對新加坡政壇影響巨大。
很多人或許忘了,大選前,這個選區內曾發生居民反對建外勞(外來勞動力)宿舍的事件。當局原打算將該小區內一處空置多年的舊校舍改建成外勞宿舍。但小區居民認為這會給區內治安帶來問題。這里原是個高檔社區,如果充斥外勞,似乎會有礙觀瞻,甚至影響房價。
以前碰到這類反對,新加坡政府都相當強勢,所以項目計劃并沒有叫停,當地居民非常不滿,聲稱在大選中將“懲罰”執政黨。果然,執政黨后來在這個區得票率非常低。這一結果似乎令政府在今后處理此類事件時變得投鼠忌器,“鄰避”事件則無形中得到鼓舞,在今年接二連三地發生。
然而一些“鄰避”者咄咄逼人的態度背后其實并沒有多少正當理由。那些反對建養老設施的,理由甚至包括老人會發出呻吟吵到鄰居,也有的擔心造成停車位緊張、空氣不流通等,不一而足。這些明顯是站在個人角度來反對,難免會給人留下自私自利的印象。“鄰避”事件究竟是公民社會進步的標志,還是民粹主義抬頭的跡象?后來發生另一件事,某小區130位居民請愿,反對在該區樓下興建康復中心,結果引發另外500位居民站出來對他們說不,被輿論視為多數居民對“鄰避”的回擊 。
新加坡究竟要成為一個怎樣的社會?李顯龍總理也公開對“鄰避”現象表示擔憂。當地輿論認為不應縱容,因為“鄰避”是對包容與睦鄰精神的破壞,是對社區凝聚力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