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享受這種聲音。”馬青驊雙手合十,望向窗外。外面賽道上,卡丁車的引擎轟鳴聲,輪胎與地面的摩擦聲,混合在一起,尖銳,超過100分貝,震耳欲聾,由遠及近,像一堵即將坍塌的墻迎面砸來。
這處名為南匯的卡丁車場,位于上海東南郊,車場旁的廣告牌上寫著:“中國車手的搖籃 ”。11月6日之后,它會從“中國車手的搖籃”,變為“F1車手的搖籃”。這一天,F1車隊HRT(西斯潘尼)將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上海青年馬青驊將代表車隊,征戰明年的F1正賽。
實際上,直到今年1月份,馬青驊的父親馬強云依然覺得兒子距離F1十分遙遠:“圈里的共識是,五年之內不會有中國車手。”
“馬青驊開創了歷史,他成為了真正的中國F1第一人,”《F1速報》監制葉飛評價說,“之前有這么一句話,F1需要中國,中國未必需要F1。現在,后半句的否定表述,要因為馬青驊而逐漸改變。”
靠著舉國體制,中國人在奧運會上拿了上百塊金牌,可為F1輸送一個車手,這是第一次。
“我不想提前結束”
馬青驊童年時的玩具全部是汽車。這和父親馬強云的職業有關。馬強云曾是一家國營公司的司機。這讓1987年出生的馬青驊,比同齡孩子更早地接觸到汽車。
在路上,馬強云教兒子認車,下次再見到,馬青驊總能脫口而出車的名字。
每次快到家走最后一條馬路時,馬青驊就坐在父親的腿上,手握方向盤,負責換擋,父親則負責踩離合、踩油門。父子二人不說話,配合得卻很好。
5歲時,馬青驊和大姨一家去蘇州玩。回來后,大姨對馬青驊媽媽說,你這個孩子膽子小,連橋都不敢過。
馬強云要鍛煉兒子的膽量。家人找到一家卡丁車館,價錢是6分鐘38塊錢。馬強云鼓勵兒子開一圈,馬青驊不干。媽媽哄他,說,我和你一起開,比比誰開得好。馬青驊同意了。結果媽媽撞上了墻,馬青驊開得很好。
以后,每到周末,父母還在睡覺,馬青驊就跑過去,湊到馬強云臉上,說,爸爸,去開卡丁車吧。
馬青驊的賽車之路,差點在7歲就戛然而止。當時,家人帶著他到虹口區曲陽的一個室外的卡丁車場開車。一個全副武裝、身穿賽車服、帶著頭盔的小孩子,開著的卡丁車一下子失控了,空中打著轉,摔倒地上,躺在那里,兩分多鐘沒有起來。
反應過來的馬強云,沖著場地里開得正歡的馬青驊大喊,讓他立即停車。馬青驊沒停車。
“我不想提前結束,”多年以后,馬青驊回憶當年的驚魂一幕,說,“我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它。”
馬強云決定不再讓兒子去開卡丁車。可馬青驊已經迷上了賽車。他央求媽媽帶他去開。媽媽答應了他,原因倒不是賽車本身——曲陽卡丁車場的很多會員都是外國人,他們都鼓勵讓孩子自己動手戴頭盔、換磨片。“這個氛圍很好,應該讓孩子獨立。”
1997年,南京舉行全國性卡丁車比賽,第一次出去比賽的馬青驊,拿了冠軍。2000年,馬青驊獲得了全國青少年卡丁車錦標賽年度亞軍。
馬強云開始覺得兒子可以在賽車這條路上有所作為。司機出身的他告訴兒子:你要懂車,就得動車,要和技師交流,把車的構造搞清楚。
當時馬強云開著一家進口車維修廠,這是一門稀缺又紅火的生意。支撐馬青驊練車的費用,幾乎全部出自維修廠。馬青驊成為了修理廠的常客,他自己動手組裝及修理卡丁車。這貫穿于馬青驊的整個車手生涯。
從8歲到12歲,幾乎每個周末,馬青驊都要在父母的陪伴下,經過來回四個多小時的路程,趕去南匯卡丁車場訓練。12歲,馬青驊獲得了全國卡丁車青少年組冠軍。
2004年,馬青驊以選拔賽第一名的成績入選賽車國家隊。按照國際汽聯的規定,只有滿18周歲才能上場比賽,17歲的馬青驊只有坐冷板凳。
2011年,馬青驊代表北京現代縱橫車隊參加中國房車錦標賽(CTCC),在全年總共8站的比賽中獲得4次分站冠軍,以總積分116分高居榜首,輕取年度總冠軍。
其實,差不多就在同時,有經紀公司找到馬青驊,邀請他去美國參加一些表演性賽事,并開出了很高的報酬。馬青驊拒絕了:“那不是F1,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我和韓寒沒有任何可比性”
上海媒體采訪他時問:“現在有人把你跟韓寒作比較,說你倆是中國最出名的兩位賽車手。”他說:“我和韓寒沒有任何可比性。”
這句話最終成為文章標題,并引發部分網友的熱議。有人說,馬青驊有些狂妄自大,也有人說愿意從專業性看待這句話,認為兩人處在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
馬青驊和韓寒曾經是對手。2010年中國房車錦標賽,馬青驊效力北京現代車隊,韓寒則是上海大眾333車隊。在呼和浩特站中,馬青驊曾擊敗韓寒,而在第六站北京街道賽中,韓寒獲得亞軍,馬青驊則是季軍。
對于和韓寒的比較,馬青驊思考了大約三秒鐘,似乎在尋找一種最為妥帖的回答。
“我和他的覆蓋面可能不在一個層次上,對于這個問題,我所給出的任何回答,肯定會有人否認,因為韓寒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如果他是一個純粹的運動員,或者是純粹的作家的話,”馬青驊面帶微笑,“我尊敬韓寒,特別是他面對公共話題時的姿態和深刻的思想。”
相對于韓寒,馬青驊顯然更愿意談論自己的兩個上海老鄉:姚明,劉翔。
“姚明進行了非常刻苦的訓練,他把握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美國市場給他一個機會,他的團隊給他的優良化運作,他之前的努力,讓他得到了應得的結果。”
“田徑項目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重復重復再重復,劉翔把自己的職業作為一種信念,堅持到現在,很不容易。沒有被金錢和名利所誘惑。”
實際上,在姚明退役和劉翔摔倒之后,馬青驊有望成為這座中國最現代化城市的新的國際偶像。對于這個25歲的上海青年,上海的媒體開始不約而同地使用一個詞:“彌足珍貴。”
2008年7月,馬青驊參加了西班牙F3錦標賽,他是唯一一個中國選手。首戰比賽在瓦倫西亞跑道,馬青驊跑到了第三名。沒人能想到他能跑進前三,主辦方跑來跟他道歉,他們壓根兒沒準備中國國旗,升旗儀式被迫取消。
馬青驊不會想到,這個意外讓他被HRT車隊領隊佩雷茲·薩拉記住。四年后,這個人成為他進入F1世界的關鍵人物。
不再是“狼來了”
今年2月的一天,一個陌生的越洋電話,打到了馬青驊上海的家里。對方名叫金勇,自稱是西班牙中國青年商會會長,要為西班牙F1車隊HRT挑選一名中國車手,看上了馬青驊,邀請馬青驊去西班牙試車。
2月份接觸,3月份測試,測試完馬上簽合同,4月5日,HRT車隊官網宣布馬青驊正式加入其年輕車手發展計劃。在其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車隊將簽約馬青驊視為“西班牙和中國的合作”。當天,馬青驊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今天終于實現了我的夢想。”
5月摩納哥站,馬青驊第一次參加車手會議。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和所有的F1車手坐在同一個房間里。
馬青驊并不是第一個與F1如此之近的中國人。之前的董荷斌參加F1車隊試車,穿著隊服出席新聞發布會。程叢夫甚至也成為F1邁凱輪車隊年輕車手培養計劃中的一員。“這只是表面工夫,”葉飛認為董荷斌距離真正的F1很遠,“他沒有參加正賽,沒有成為F1周末的一部分,試車的分量甚至可以說很輕。”
練習賽、排位賽、正賽,這是真正的F1的三大組成部分。全世界參加正賽和排位賽的一共有24個人,可以參加練習賽的不超過50人。
歷史性時刻在9月7日到來。
這一天,馬青驊作為HTR車隊車手,參加了F1意大利站大獎賽練習賽,因此成為第一個在大獎賽中駕駛F1賽車的中國人。
比賽結束進站時,負責現場指揮的HTR車隊技師用無線電對講系統對他說:“馬,你表現很棒,祝賀你。”在蒙扎賽道,馬青驊單圈最短用時為1分31秒239,比單圈最快“車王”舒馬赫差了5秒817。
蒙扎一站,讓馬青驊對自己更有信心:“在比賽中沒有失誤,順利地實現了車隊的部署。放開跑,我想至少還能提高3秒鐘。”
實際上,在駛上蒙扎賽道之前,馬青驊已經完成了483.062公里的測試,沒有遇到任何問題,并獲得了F1主管團隊國際汽聯頒發的超級駕照,只有擁有超級駕照的人才能參加F1正賽。之前,從未有中國人獲得超級駕照。
真正的高潮在兩天后到來。
9月9日,凌晨一點多,馬強云接到了金勇打來的電話。“馬青驊已經和車隊開過會了,確定馬青驊明年可以上正賽。”
接完電話,馬強云坐在黑暗里,“美好的事兒,想了多一點。”他想起2004年F1第一次來到中國,來到上海。通過關系,他和馬青驊兩人來到了某支車隊的匹房。指著散發著獨特金屬光芒的賽車,他問兒子,這個車怎么樣?
“早晚有一天,我會開上這個車。”17歲的馬青驊盯著賽車,一字一句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