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傳播怎樣才能貼近生活、打動人心?事實上,科學具有天然的故事性,只是在傳播的時候,常常會把中間的情節遺漏了,只講最后的結果,必然索然無味。從成年人到小孩,不同年齡段的科普訴求都有差別,本刊挑選了四種靠譜的方式,來展現科普工作者為之做出的努力。
“菠蘿科學獎”有笑點、無“尿點”
數錢能鎮痛瓦罐湯為何好喝猴腦如何控制機械手……4月7日,有著中國版“搞笑諾貝爾獎”之稱的“菠蘿科學獎”頒發了“心理學獎”、“數學獎”、“物理學獎”等9個獎項,他們向好奇心致敬的態度,讓嚴肅的科學多了一份親和力。
郭龍,北京最好的打擊樂手之一,參加過很多party,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來演奏“科學”這么抽象的主題。
李野墨,著名播音藝術家,但在這個4月,他卻在大庭廣眾用濃重的東北味穿插河南腔的男中音朗誦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學物理死得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看相對論。”
于謙,謙兒哥就不用介紹了,平常演出的場地不是著名茶館就是演播大廳,但在這個夜晚,他第一次在科技館說相聲,而且還是給“牛頓”捧哏。
這些平時想不到、不靠譜的想法和做法,在4月7日居然非常和諧地成功“跨界混搭”。因為他們出現在一個號稱“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評選頒獎典禮上,它的名字叫“菠蘿科學獎”,它給自己的定義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正規科學獎項,有著有趣甚至古怪的取向,它可能會改變你的思維。
“大約從2001年起我便開始關注‘搞笑諾貝爾獎’了,去年無意間翻開六七年前買的一本《泡沫》,發現那時候我在一段介紹‘搞笑諾貝爾’的文字旁寫下了一行字,有一天我也想讓中國有這樣的獎項。”菠蘿科學獎發起人之一、果殼網CEO姬十三說。一時心動,他發了一條微博,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了回應。浙江省科技館館長李瑞宏通過微博向他表達想一起嘗試,這讓姬十三興奮不已。于是從去年冬天開始,“菠蘿科學獎”就開始了驚喜之旅。
國外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后發人深省”的研究。中國的“菠蘿科學獎”也并不希望僅僅做成“中國版”,或者只是“搞笑”。
“我們希望向好奇心致敬”,姬十三說,“所以設置了兩個硬性的評獎條件:一,必須是正規學術刊物上發表過的嚴肅的科學論文或實驗研究。二是必須好玩、有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迅速被大眾關注并廣泛傳播。而且科學也能和菠蘿一樣,又酸又甜。”
正是在這個原則的指引下,菠蘿科學獎的五大常規獎項中的三項——化學獎、心理學獎、物理學獎分別頒發給了雞湯怎么做最好喝——瓦罐雞湯;怎樣減輕病痛——不妨數數錢;用猴腦控制的機器人有什么本領——為主人烹制魚香肉絲——這些看上去“雞毛蒜皮”的研究。
此外,菠蘿科學獎還設置了醫學生物獎、數學獎;兩個專項獎,為發明獎和幻想獎;兩個特殊獎項,為菠蘿U獎和菠蘿Me獎。
不嚴肅的“從一而終”
除了開頭提到的“跨界混搭”之外,菠蘿科學獎還有N個“笑點”,使它的“不嚴肅”,內外兼修、以內養外,可謂不嚴肅得“從一而終”。
笑點一:
職業主持人和搞笑主持人對比,一口河南口音的愛因斯坦、阿基米德、牛頓(同一個演員扮演的)穿越時空來到頒獎現場,用他們最著名的理論不合時宜地插科打諢,和謙兒哥討論發型,和身材魁梧的浙大校長討論服裝,和美麗的專業主持人搶臺詞……讓科學青年們情不自禁地發出認同的笑聲。
笑點二:
頒獎詞也分上半身、下半身。本來獲獎論文的研究方式都很科學,頒獎詞前半部分也在規范地表揚嚴肅的科學性,但最后一轉,用術語抖包袱,露一小手。比如:“通過曹操后裔Y染色體某基因的分析,為真正的曹操男性后裔提供了身份鑒定的科學依據,同時,也發現曹操和曹云金很可能并無血緣關系。”整場下來兩小時,基本無“尿點”。
笑點三:
語言很理科,風格很文藝。最具代表性的是理科生的思維和理科男關注的細節,比如芝加哥大學細胞生物學女博士劉旸和德國馬普海洋微生物學所博士嚴實改編的《因為愛情》生命科學版。當兩人對唱出:思念是波函數的詩篇,像海森堡矩陣般蔓延,哪怕幾率中都是測不準的誓言。當DNA只剩下起點,眷戀仍隨核苷酸遺傳,想在配對里聯會你和我的雙鏈……臺下笑成一片。
“菠蘿科學獎”兩大淚點
淚點一: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憑借《瓦罐雞湯主要滋味物質研究》獲得“化學獎”的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黃文教授在例行感謝之后說,“也要感謝我自己這么大年紀了還有好奇心來領這樣一個獎”。
仔細觀察這些獲獎者的“生態”很有意思:9個獎項,除2個獎項的獲獎者沒到場外,其余7位中,除洪柄熔教授年過花甲,其他幾位的平均年齡小于40歲。正是這些年輕人相對輕松的心態讓他們能夠接受這個獎項。但這種好奇心能保持多久呢?
是繼續做自己好奇又有趣的研究,還是做一些“重大”科研課題,對于多數名片上僅有“博士”頭銜的獲獎人來說,也許這種選擇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淚點二:
菠蘿科學獎的另一位發起人、浙江科技館館長李瑞宏在發言時說“希望各位獲獎人在未來能把這個獎項寫進自己的簡歷里”。
寫進簡歷,意味著符合現行科研評價體系的準則,被主流科學界所接受。但美國的搞笑諾貝爾,雖然令人“先發笑后思考”,但基調是一群科學界人士的自娛自樂和自嘲自諷。由于中美兩國科研環境差別很大,這樣的研究未必能為大多數主流科學界,以及公眾所接受。首屆菠蘿科學獎在申報時就有人好心勸阻,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經過多次溝通,而且獲得浙江省科協等單位的大力支持,才得以舉辦。
姬十三在談到菠蘿科學獎的未來時,也說“我們希望通過保證獲獎項目的質量來提升‘菠蘿科學獎’的影響力”。所以,“菠蘿”被寫進簡歷雖然只是簡短一筆,但等到那一天也許需要足夠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