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一名風華正茂、前程似錦年輕醫生的生命隕落在患者的刀下,還有3人被傷害。僅僅20天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711醫院又發生兩起針對醫務人員的血案。這再次將人們的視線聚焦到頗受關注的醫患關系上。從網上看,為傷者哀嘆,強烈譴責犯罪行為的有之,無可奈何、悲觀失望者有之,更可悲的是竟然有人喝起了倒彩。
目前我國多數行業都在不斷改善,供需矛盾不斷緩解。而醫療行業卻成為少數幾個日益受到公眾詬病、矛盾日益激化的行業之一。雖然醫療體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醫患矛盾愈演愈烈的狀況并沒有明顯改善。分析起來,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當前社會缺乏包容性,在醫患關系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醫患雙方很難換位思考,導致兩者間漸行漸遠,越來越難以相互理解,也越來越難以溝通。其結果,就是難以找出真正影響我國醫療服務的癥結,極大影響了醫療改革的進程和效果。
其次長期以來社會對醫療行業的特殊性、運行規律缺乏認識和了解,公眾對醫療行業產生誤解,這是造成醫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拿頗受詬病的“以藥養醫”來說,這是在80年代末各種物價上漲,連食鹽、火柴都漲價的情況下,為社會穩定醫療服務價格不讓漲而出臺的政策,以補充醫療收入的不足。但時至今日,沒有人來向公眾澄清事實真相,導致民眾誤將以藥養醫的責任推給醫務人員。
再次政府在醫療衛生事業上的投入過低。根據相關統計,我國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投入不到GDP的2%,在發展中國家都是低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決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好壞的關鍵是資金問題。政府應積極籌集和增加醫療衛生事業經費,切實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例如通過對煙草、酒等危害人民健康的商品實施增稅,將所增稅收補給醫療衛生事業經費。對特需醫療服務的稅收轉為醫療衛生事業專用經費,就是用富人的錢補窮人。
另外醫療行業內部管理和運營也確實存在諸多問題。現有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體系,長期粗放經營,難以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出于局部利益考慮,對于人才的流動也或多或少進行諸多限制。醫生在很多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缺乏進修培訓的機會,導致技術水平難以提高。而私立醫院的發展一直受到有意無意的制約,造成社會醫療服務模式單一,缺乏競爭。當然醫療衛生隊伍中少數人的不良行為也帶來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發展私立醫院,并鼓勵提供不同服務模式的醫療服務,緩解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的窘境。
當前醫患矛盾已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但對犯罪行為缺乏震懾。在醫患糾紛的解決上,缺乏一套成熟、公正、透明的解決機制。醫學會和醫師學會由于是醫務界的專業團體,公眾普遍對其公正性存在質疑。而另一條途徑——司法鑒定則由于參加鑒定的人員全部為法醫,缺乏臨床醫學知識,造成其判定結果雖然常被司法部門采信,但卻遭到醫務人員甚至是患者及家屬的質疑。在鑒定程序、鑒定人員的組成、信息的公開上都需要改進。
作為醫生,我理解患者的難處,對目前的醫療服務也不滿意。但醫療行業的問題涉及社會很多層面,不是單靠醫療行業或醫務人員自身能夠解決的。醫患矛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管理的水平,也反映出社會的文明程度。我們期待白衣天使的血不要白流,切實喚起全社會的良知,大家共同努力,切實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讓醫患關系變得光明、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