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戰艦》的華麗特效當然是讓人們走進影院的最佳理由,不過導演對細節的把握卻是純電腦技術難以企及的,他試圖將特效“揉進”真實爆破場景,“讓觀眾在兩個小時中忘記現實世界”。
美國“孩之寶”公司在“變形金剛”身上嘗盡甜頭,于是速速將旗下另一款經典游戲“電影化”了?!冻墤鹋灐奉愃浦袊能娖逵螒?,玩點就是雙方交戰策略。電影都不遺余力地展現游戲精髓,大肆宣傳產品屬性。
盡管如此,影片在情節設計上卻不敷衍了事,從小即是海軍迷的導演不僅將大海戰精彩呈現,更用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理論作為故事內核,為這部爆米花電影增加了幾分余韻。
“超級戰艦”歷史悠久
“超級戰艦”的英文Battleship,直譯為“戰列艦”,這名字來自1655~1667年英國對荷蘭戰爭中的海軍戰術。
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方式的火拼。凡規模夠大,能參加此種戰斗的艦船均可“冠名”。直到二戰結束前后,戰列艦都是各國海軍的主力艦種,之后它的地位則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
雖然說尼米茲級航母才是美國的驕傲,但導演彼得·博格還是選擇了戰列艦密蘇里號作為“超級戰艦”的原型。密蘇里號是美軍僅存的一艘戰列艦,船體重45000噸,船身長887.2英尺(約270.4米),僅比泰坦尼克號少幾英尺,可搭乘2700名士官和船員。
該艦船可謂戰功赫赫,1944年下水服役后參與多次大海戰,二戰末日本在這里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而它的最后一次征戰則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8年后,它一直被停放在火奴魯魯島的海軍紀念博物館(位于太平洋珍珠港),是一座漂浮的博物館。
在影片中,密蘇里號又一次駛入大海。海軍聯合艦隊遭遇異星敵人,戰艦、驅逐艦、航空母艦悉數出戰,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地球保衛戰。
霍金的“適居星球”理論
導演博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影里最重要的元素有兩個:海軍和霍金。好萊塢大片中關于外星人各種猜測已不計其數,美國為數不少的科學家也積極尋找外星人,在這里先不說外星人是否存在,他們的長相是否與人相近,就先說說我們地球人是否歡迎他們來做客這個話題吧。
借影片中美國大兵的一句臺詞:“我們費了這么大勁,告訴外星人我們在哪兒,就是為了讓他們派軍隊來打我們嗎?”人類恐怕對外星人的感情是又期待又恐慌。
史蒂芬·霍金曾提出“適居星球”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太空中存在著環境類似地球、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不過霍金同時又強調,“嘗試尋找其他生命,邀請他們造訪地球,是最愚蠢的想法。如果你邀請他們過來,還以為他們會對你很友善,那你一定瘋了?!?/p>
霍金的這句話對博格影響頗深,這個理論也成了他編撰故事的原點。在《超級戰艦》的故事中,人類發現了一顆適居星球,于是向它發出信號,五年之后,一支外星偵察隊開向地球。盡管他們是為了解人類的意圖而來,但各國海軍艦隊在海上發現外星飛船后,沖突迅速升級,一場人類對抗外星人的大戰就此展開。
這次電腦后期不是唯一
好萊塢電影業發展到現在,類似的科幻片都少不了“綠幕”技術的支持,《超級戰艦》里那些激烈的海上戰斗場面,幾乎都是演員在海灘上的一塊金屬板上完成的,而炫目的外星戰艦、武器則全憑工業光魔優異的CGI技術。
不過影片導演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控,他在一些場景中堅持使用實拍方式。比如外星人武器“粉碎機”肆虐的場面,它是個有普通房間高矮的巨型球體,拖著一圈鋸齒“尾巴”,高速旋轉著,可以輕輕松松鉆到地球的中心,就像切開一臺18輪大卡車一樣,在影片中碾斷公路,吞噬橋梁。
這一幕并不是單純的特效,導演首先在綠幕環境下拍攝了路面、汽車爆破的場面,這樣碎片飛散的效果、硝煙的色彩更真實,而工業光魔的特效師則要配合這些畫面,制作出“粉碎機”的飛行軌跡,讓虛擬出來的破壞效果與真實的爆炸場面合二為一,在屏幕上實現導演的期待,“讓觀眾在兩個小時中忘記現實世界”。
另外,在赫伯號驅逐艦上為期一周的實地取景,被收入鏡頭的幾艘恰巧靠岸的美、日艦船都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而這種真實展現出的細節,是無論多么強大的制作軟件也難以呈現的。
網友觀后感
拍磚
①“影片開頭看地我昏昏欲睡,片中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太多,故事情節太弱智,只有戰爭場面能提神和彌補影片的各種不足。”
②“前戲鋪墊長,雖然塑造了人物性格,但挑戰了觀眾耐心,38分鐘后入正戲。場面雖大,但故事、表演和特效都較粗糙。比如,外星戰艦變形和動作時均無細節展現?!?/p>
鼓掌
①“鋼鐵、巨炮、爆炸、英雄……所有能夠激發雄性荷爾蒙的要素在本片里都能夠找到?!?/p>
②“好萊塢大片常常肩負征兵廣告的使命,陸軍、空軍均有涉獵,唯海軍乏人問津。逼真海戰在特效界一直是棘手的難題,而憑借工業光魔出色技術,這部片終于替美國海軍出了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