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可能是人類的祖先,但這個演化過程,跨越了數億年。為了探索這個奧秘,找到遠古生命演化的證據,古生物學家跋山涉水,前赴后繼,在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在廣袤無垠的荒原戈壁,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朱敏就是其中一個“追尋者”。
談起“與魚結緣”,朱敏形容自己是“先結婚、后戀愛”。原來,小時候的朱敏一直很喜歡數學,一心想成為數學家,14歲那年,他報考了南京大學數學系,但考數學時看錯一道20分的題,結果陰差陽錯地被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地層專業錄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那神秘莫測的“失落世界”,深深吸引了朱敏,而原本對化石一無所知的他,也逐漸變得越來越癡迷。
25歲成為國內培養的首位古脊椎動物學博士,34歲推選為中科院當時最年輕的所長之一……憑著全身心對魚類化石的熱愛和執著,朱敏屢次取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2008年,朱敏等人發現的“夢幻鬼魚”,在國際生物界猶如一聲“驚雷”引起轟動。長著鯊魚的棘刺、青魚的臉頰、肺魚的腦袋……“夢幻鬼魚”的相貌十分詭異,但它出現了在進化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頜”,這意味著原本只能囫圇吞食的古魚,從此有了真正的嘴巴,可以咬動進食。這一重大發現,發表在2009年的《自然》雜志上。
今年4月《自然·通訊》刊登的一篇文章,同樣引起極大的關注:在云南昭通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云南孔骨魚,而游弋在當今海洋世界中的空棘魚,其解剖學特征竟與4億年前的老祖宗相差無幾!
這莫非是對進化論的挑戰?事實當然并非如此。朱敏介紹說,陸地上千姿百態的動物,是由原始肉鰭魚脫離水域進化而來。人們原本以為,肉鰭魚類已完全滅絕,不過,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拉蒂邁魚,在非洲東海岸被捕撈后,人們驚訝地發現,這種魚跟肉鰭魚長得一模一樣,而科學家由此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空棘魚作為肉鰭魚的一支,在4億多年前經歷了一次快速演化后,就表現得相當保守,一直都生活在水中,并在此后數億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了原有的模樣。
之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空棘魚是在大約3.9億年前停滯演化的。而朱敏等人發現的云南孔骨魚,將這一時間向前推了約1700萬年。雖然獲得眾多成就,但朱敏時刻告誡自己,要戒驕戒躁、沉下心、面對各種榮譽保持清醒的頭腦。
作為古生物學家,野外考察是家常便飯,危險和意外更是司空見慣。頂著烈日、忍受風沙,每日連續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就是為了能找到有價值的化石,哪怕是蛛絲馬跡的線索都不放過。然而,辛苦之后往往換來的可能是一無所獲。不過,朱敏不會停下腳步,將繼續尋找遠古生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