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把恐龍做成大餐》的那個黃昏,我沒有吃晚飯,而是用4小時一口氣讀完了這本215頁的書。16道由恐龍和其他古生物作為食材的“佳肴”一一在我眼前掠過,或許是這些“精神大餐”太過于逼真,我甚至覺得口腔里泛起了從未有過的味道。
《把恐龍做成大餐》并非那些談論“原始人把恐龍吃絕了”一類內容的三流“科普讀物”;相反,出現在這本書里的每一道“菜肴”,無論是食材選擇還是烹調方法都頗有科學依據。作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青年恐龍研究者,邢立達曾為科研行走世界各地,親歷了一些著名的古動物化石出土和研究的關鍵時刻。與此同時,來自廣東潮州的他,也因為對美食的愛好,深入了解了美國、日本、埃及等國家的飲食文化。
這兩種看似沒有關聯的人生經歷,成為《把恐龍做成大餐》的創意基礎。邢立達說:“有一次,一位北京飲食圈內的老朋友和我閑聊說:‘你喜歡美食,又喜歡恐龍,還說暴龍的蛋白質結構和雞肉差不多,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恐龍該怎么吃?’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就是因為他的這句話,開始構思一本講怎么‘吃恐龍’的書。”
在這本書里,邢立達首先站在科研人員的角度,精心考證了書中涉及的古動物與現代動物在生物分類上的相似性(比如瓦蛤和現代貝類),或者進化上的關聯(比如暴龍和雞),順帶說上幾段古生物研究過程中的趣聞軼事。在“爽口彈牙的魚龍肉丸”一章里,魚龍化石的發現者瑪麗·安寧不再是很多科普書當中那個“從小愛科學”的女子,恢復了“采集化石為生活打拼”的本來面目。而在“奶白色的韓式鸚鵡嘴龍尾湯”一章里,德國法蘭克福自然博物館收購來自中國的走私化石的事件,讓人不免為中國優秀古生物研究資源的流失而嘆息。
在論證“食材選擇”的科學性之后,邢立達對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的介紹更為精彩。在“吃出濃郁海滋味的熏鄧氏魚”一章,他寫道:“如果一條鄧氏魚放在我們面前,我們該如何烹飪?中國人可能會想出上百種方式,美國人則可能就是烤魚塊一條道走到黑。而身在加拿大的我,此時腦海里只有一種聲音:熏了它!熏了它!熏了它!”簡潔的文字,在幽默中道出了3個國家不同的飲食文化。
至于從現代烹飪方法出發設想的烹飪古動物的過程,在這本書里只占極小的篇幅。但這些精練的文字,足以成為讓讀者在家“烹飪古動物”的參考。“在我設計這些烹飪方法的時候,旅居美國的美食顧問王國棟幫了很大的忙。我喜愛美食,做菜卻比較‘野路子’,他則非常講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邢立達說,“比如,在寫作‘卡郡特色的辛香小炒狗鱷肉’一章的時候,他告訴我現代的鱷魚肉太瘦,做菜都會很干,所以美國南部人很喜歡炸鱷魚吃,這樣的做法在佛羅里達州也很流行。于是我借鑒了現代美國烹飪鱷魚的方法,設計了類似日本料理‘天婦羅’的炸鱷魚料理。”
科學與美食的聯姻,讓“白果燉小盜龍”、“韓式鸚鵡嘴龍尾湯”、“似雞龍火鍋”等一道道“恐龍菜”躍然紙上,組成了包括前菜、湯、副菜和主菜的宴席。一場酣暢淋漓的精神會餐之后,古生物愛好者和美食愛好者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把恐龍做成大餐》邢立達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邢立達,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現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古生物學方向研究生
[橋段]
將小盜龍去除內臟,洗凈晾干,去掉頭尾,切件分成雙翅、雙腿、脖頸與中段;拿炒鍋加油,將小盜龍塊撲上生粉,燒熱油炸至微黃色后撈出瀝干……砂鍋加水燒開,放入蔥節、姜片、陳皮絲、冰糖、龍肉塊,然后把浮沫、浮油撇掉,改用小火;待煲到肉色發白時,加入此前準備好的無柄銀杏果,煲至肉酥爛即可,起鍋時再調味。
這道湯的湯色白潤,無柄銀杏果清香軟糯,夾起小盜龍腿,只品得肉質爽甜,結實入味,不失滑溜。吃完龍肉再飲龍湯,醇香順喉,回味無窮。這種雙雙來自原產地的銀杏與龍肉之搭配,可謂是盡得遼西食材之精髓,一定會是一道讓人難忘的美味,現在就美美地盛上一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