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教授給高中生上課確實是件新鮮事。而上課用的工具更是奇特,一大塊硬紙板、幾顆圖釘、一根棉線、一把剪刀,外加一顆聰明的頭腦。
4月17日,記者來到清華大學附中,觀摩了清華大學附中開放日舉辦的一堂叫做“小小愛迪生”的課程。
“生物語言”解釋黃金分割值
這堂課的老師是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高云峰。在這堂課上,他將給一群高一的學生上一堂叫做“尋找四葉草”的課程。而這門課,將融合物理、數學、生物等多門學科。
這堂課上,學生們三五個圍成一組,全班同學被分成了八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講座、討論和動手實踐。
在講座的部分,高云峰首先給出了一串數字“1,1,2,3,4,8,13,21,34,55,89,144,233,……”。
這是數學中很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從第三個數字開始,每個數除以它后面的數字,都會得到一個數值范圍差不多的結果。直到144除以233時,會得到0.618。這個數字便是“黃金分割值”。
由此,高云峰向學生們講解,在大自然中黃金分割值的存在。比如向日葵等植物為了使花籽或葉片長得足夠多的同時,又能得到均等的陽光,它們就會遵循黃金分割值的法則來生長。所以自然界中,葉片的數目通常是3、5、8等。
而本次課程的“主人公”——四葉草,則是一種基因變異的結果,四葉草在自然中的出現概率只有百萬分之一。“既然四葉草的出現幾率如此渺茫,我們何不自己創造一下?”高云峰很巧妙地將一堂生物課變成了數學和物理課。
探究追尋四葉草
在這個教學部分,高云峰借助的工具是一種叫做“曲線板”的玩具。利用曲線板的工作原理,只要找出小圓孔洞的位置,就能畫出一個完美的四葉草。
接下來,高云峰列出了幾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一步步啟發學生們找出小圓孔洞的辦法。在這棵環節中,學生們在高云峰的啟發下,思路非常活躍,有些同學甚至聯想到了天體的運行軌跡。在循序漸進中,學生逐步找到了一個個關鍵的變量。
最終,三個變量中的兩個已經確定。接下來,紙板、剪刀、棉線,這些工具派上了用場。高云峰請學生們用這些工具剪出兩個圓,再通過實踐來找到最后一個變量。
在一陣“咔咔”聲中,同學們趴在地上忙活起來,不一會兒,每個組自制的曲線板模型都制作出來。在不斷實驗中,一些組畫出了三葉草、七葉草。但是四葉草卻始終不見蹤影。高云峰一邊仔細觀察每組學生的實踐,一邊給與指導。“大家可以把實驗數據都記下來,然后分析一下,找出規律。”
啟發,然后讓學生自己摸索,貫穿了高云峰的整堂課。最終有兩組同學畫出了完美的四葉草。
談到這堂課的收獲,第一組畫出四葉草的同學告訴記者,“主要是鍛煉了將課堂上學的公式如何在實際中運用的能力,就是你看到這個問題能不能想到用公式解決。而且也增加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聯想。”
而學生所說的這種將所學和所用聯系起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就是高云峰設置這堂課的初衷。
課程旨在培養探究能力
“這堂課的初衷其實就是將多學科的知識融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探究等能力。” 比如說第一個畫出四葉草的小組的探究能力就很強。他們首先估算兩個變量,然后代入小圓半徑中進行實踐,再通過畫出的圖形找規律,最后在不斷縮小的數值中,找到了正確的答案。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探究、思考、理論結合實際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
“探究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高云峰說,比如以后我們在做科學實驗的時候,有很多東西是超過我們現有知識的,我們就要運用各種方法去研究。但是在現實中,往往經費、材料、時間都有限,不能做足夠多的試驗,所以就需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快找出規律,完成實驗。其實這種能力不但在科研上,在未來很多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種科普形式是啟發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由教授來指導高中生的課業是非常有好處的。”科普專家、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告訴記者,這種方式在國外也很提倡。
能力培養課程普遍缺乏
更高層次的教育者會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比如讓大學教授來講,他可能會講一些科學史的內容,將公式推導背后的故事告訴學生。而這樣具有情景感的教育方式,非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被動地教授,變成主動地學習,還能激勵學生的創造力和發現力。
同時,在李大光看來,這套教育方式非常符合科普教育者普遍認同的“科學傳播公式”。這套公式要求,首先通過身邊常見的現象引入內容,然后經過頭腦風暴,也就是充分的討論后,提出一些假想,然后讓大家證實它,最后才是答案的公布。
“這種從經驗到理論的方法,把空洞的原理帶入到日常生活的經驗中,然后再從經驗回到抽象中去。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李大光說。
這種教育是學校課堂上非常缺乏的。所以在高云峰看來,這種訓練可以作為一種學校科普的有益補充。但是在以分數為杠桿的今天,高云峰也坦言“這種能力培養的功效,對孩子未來成長的貢獻,可能要大過對眼下應試教育的貢獻。”
曲線板由兩個掏成不同直徑的圓板組成。按住大圓的邊緣,將一根鉛筆插進小圓上預留的孔,讓小圓在大圓內隨意轉圈,最后鉛筆畫出的軌跡就是一個很有規律的幾何曲線圖形。
Tips
美國人像這樣教孩子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看來,目前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實際是很具顛覆性的。比如美國1985年啟動的“2061計劃”。它是一項旨在提高美國公眾在科學、數學和技術方面的素養的長期計劃。
“在這套計劃中,他們徹底改變了教育的面貌。計劃從孩子4歲起就教授孩子科學知識,但是方法很先進,非常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
李大光說,比如,他們讓孩子分成兩組,一組觀察蓋著蓋子的水,一組觀察不帶蓋子的水。一周后,沒有蓋子的水就會蒸發,從這個現象,教給孩子水會蒸發的客觀規律。等孩子再大點,再教給孩子水會蒸發是因為水分子進入大氣。當孩子上小學時,再告訴孩子,隨著溫度的變化,蒸發的水還會變成雨、雪、冰雹。最后,水受到污染,還會形成酸雨。這時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化學的概念。
所以在李大光看來,“清華附中目前的這套做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探究力和創造力,也確實是對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但是受困于現行的教育體系,這也只是教育工作者找到的一種科普彌補傳統教育不足的權宜之計。要想真正改變教育的面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