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上帝粒子的更有力證據
7月4日,科學家宣布發現一種與希格斯玻色子類似的粒子。現在,借助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小組報告稱實驗結果的確定性水平達到5.9西格馬,進一步證實他們極有可能發現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粒子。
科學家尋找上帝粒子已經有數十年歷史,這種粒子是標準物理學模型中缺失的最后一環,能夠解釋物質為何擁有質量。確定性水平達到5.9西格馬意味著上帝粒子不存在的幾率只有三億分之一。只要實驗結果的確定性水平能夠達到5西格馬,即誤差少于三百五十萬分之一,科學家便可宣布發現一種粒子。
現在,物理學家已經達到宣布發現一種新粒子所需滿足的要求。不過,很多疑問仍沒有得到解答。例如:這種粒子是否就是科學家長期以來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科學家在宣布實驗結果時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將其稱之為“與希格斯玻色子類似的粒子”。現在,科學家仍需進行更多分析,以進一步確定新發現的粒子是否符合標準模型。 □編譯/楊孝文
馬爾代夫造漂浮島應對海平面上升
天堂島由于氣候變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居住在島上地勢較低處的人們將會遷至人造漂浮島上。由于海平面平均上升5英尺,因此印度洋上由1192個島嶼組成的國家——馬爾代夫,成為世界上地勢最低的國家。
為了修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漂浮島項目,馬爾代夫政府已與荷蘭達克蘭國際建筑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不論多少冰川融化,該項目都將確保漂浮島浮于水面。荷蘭達克蘭國際已在荷蘭用混凝土板和泡沫聚苯乙烯修建過監獄和居住所用的漂浮島。為了馬爾代夫項目,該公司將在海底用纜繩或伸縮式系泊堆固定類似構造,即便經歷暴風驟雨也能確保地形的穩固。這種設計在對海底當前自然狀況進行保護的同時僅有極少的影響。從生態上考慮,無數個小島要比一個大島有益。因為小島只會投射較小的倒影于海上,最小化地影響海洋生物。該公司接下來正計劃修建更多經濟適用房的漂浮島。 □編譯/尹珊珊
男女看人視角很不同
很多研究人員都有這樣的看法:男人和女人所看對方身體部位截然不同。這是兩性間的巨大爭議之一,但科學家最終揭開了這個謎底:事實的確如此。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男人和女人所看事物有很大不同。這個科學小組研究了34名參與者,他們觀看了被采訪者的錄像。在這個錄像畫面的背景中,存在一些干擾因素,例如從參與者身邊走過的行人、自行車和汽車等。研究人員跟蹤了參與者看屏幕時瞳孔的運動,發現男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被采訪者身上時往往把目光固定在說話者的嘴上,女人看的地方就截然不同,她們看的是眼睛和身體。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有助于女人破譯非語言信號。
這些研究人員在雜志上撰文說:“如果女人更能破譯非語言信號,關注嘴以外的身體部位,使她們比男人獲得更多有關說話者的信息。我們現在的解釋是,女人更大程度上依賴和場景的社會性質有關的特征進行直接關注,男人則更依賴于運動特征。” □編譯/楊孝文
秘魯云霧林發現
巨嘴鳥新種
一支探險隊進入遙遠的秘魯安第斯山脈,發現一種顏色艷麗、以水果為食的鳥,并給它取了名字。這種鳥擁有黑面、灰白色腹部和鮮紅色的胸部。
康奈爾大學研究生發表一篇論文,把這個鳥類新種稱為“西拉巨嘴鳥”(Sira Barbet)。這個科學小組在安第斯山脈以東瑟洛斯·德爾斯拉山一個山區云霧林的山脊中發現了這只巨嘴鳥。在安第斯山脈,山脊陡峭,河谷深不可測,這些奇特地形形成許多與世隔絕的棲息地和微氣候,為獨特進化的物種提供了條件。西拉巨嘴鳥顯然是猩紅色胸帶巨嘴鳥的“姐妹種”,卻以兩翼、下背和大腿顏色以及一條更寬的深紅色胸帶為特征,所以區分它們并不難。
通過鑒定這只新巨嘴鳥的線粒體DNA序列,這個科學小組得到這是巨嘴鳥家族新物種的遺傳證據。 □編譯/楊孝文
接力賽:最弱成員可能表現最佳
科學家發現了贏得奧運會接力賽金牌的秘密:在接力比賽中,實力最弱的成員或許會表現最佳,而實力最強的成員可能變成最弱者。對許多參加奧運會接力賽的團隊來說,這的確是個好消息。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科學家研究了一個接力賽團隊的個人技術,結果發現在個人賽中表現最差的運動員如果作為團隊一份子參加比賽,會有最佳表現。這項研究還表明,相比預賽來說,他們在決賽時的表現會更好。
這項新研究為一個被稱為“科勒動機效應”的理論首次提供了現實世界的證據支持。根據該理論,能力較差的個人在團隊作戰時表現更好。這些研究人員為尋找“社會惰化”效應的證據,還專門對運動員作了研究。根據這種效應,人和一個團隊面對挑戰時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就不會全力以赴。他們沒有發現明顯的統計學證據,但出眾的比賽組成員在接力賽中傾向于跑得較慢。 □編譯/楊孝文
人類現代文明發現始于4.4萬年前 提前2萬多年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人類現代文明在4.4萬年前就已經出現,遠遠早于此前認為的時間。此項研究由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進行。基于在南非對桑人進行的研究,他們將人類現代文明出現的時間比此前認為的時間提前了2萬多年。
“與現在類似的史前人類文明何時出現?”是有關人類進化的一個關鍵問題。絕大多數考古學家一直認為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桑人留下的最古老的遺跡可追溯到1萬或者近2萬年前。但南非金山大學古人類學系發現的證據顯示,生活在邊界洞的桑人早在大約4.4萬年前就開始使用木棍和多孔石制成的挖掘工具了。
金山大學資深研究員露辛達·貝克維爾博士表示:“對在南非邊界洞發現的遺跡進行年代測定和分析讓我們得出重大發現,影響桑人生活方式的物質文明早在4.4萬年前就成為這一地區的古代文明和技術的一部分。”
□編譯/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