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食用塑料桶盛裝的食用油、酒、醋和醬油等,那些對人體有害、塑料里的乙烯分子分解出來,對人體的肝臟會造成危害。
近日,有媒體報道,長期食用塑料桶盛裝食用油、酒、醋和醬油等,那些對人體有害、塑料里的乙烯分子分解出來,對人體肝臟會造成危害。
但是,在記者的印象中,食用油、酒、醋和醬油等大部分都是塑料桶(瓶)盛裝。在北京的幾家大型超市的食用油貨架,記者看到除了橄欖油是用玻璃瓶包裝外,幾乎所有的食用油都是用塑料桶包裝,在外包裝上并沒有注明塑料桶的使用材料。而是在桶底印有PET標志。而在副食區,記者同樣看到有塑料瓶包裝的醋和醬油在銷售,但也有玻璃瓶包裝,只是價格要稍微貴一些。
難道用塑料桶裝食用油、醋和酒真能對人體造成危害嗎?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告訴記者,國內食用油的油桶大多為LDPE、PET、PP材料制作,這些都是國家認可的食品包裝材料,正常使用沒有任何危害。
但是,董金獅同時強調,如果用塑料桶長期存放食用油、醋和酒,塑料桶里的低分子物質、催化劑、重金屬和添加劑等就會被油、醋和酒溶解出來,進入所盛的食用油、醋和酒中,長期使用這樣的食用油、醋和酒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而對于長期存放的期限,董金獅認為是所裝東西的保質期,超過保質期,最好就不要食用,一方面是所盛商品已經過期,另一方面是有害物質會被溶解。
此外,塑料桶有一定的透氣性,用它來裝酒和醋、醬油時,時間也不能過長,否則食品風味會下降。
另外,董金獅提醒市民,用完的油桶和醋桶、酒桶最好不要重復使用,因為這些塑料桶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時間長了塑料會發生老化,塑料里的低分子物質更容易分離出來。這些小分子物質不能被我們人體吸收,長期積累會對肝臟造成損傷,影響人的免疫力。
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告訴記者,長期食用被塑料污染的食物會使人出現頭暈、頭痛、惡心、食欲減退、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嚴重者還可導致貧血的發生。同濟大學基礎醫學院厲曙光教授在2006年的一項檢測中發現,用塑料桶裝食用油,食用油中會溶進對人體有害的增塑劑。增塑劑對人體生殖系統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對男性毒害更大些。但由于增塑劑毒害作用呈慢性,不易察覺,因而在其廣泛存在十多年后,到現在才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苑會林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市場的塑料瓶裝食用油、米醋和醬油基本都采用的是PET等材料,安全應該是有保障的。但并不排除市場上有回收重新利用的塑料瓶,一些小的醬油、米醋生產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可能采用不合格的塑料包裝,對于這些小廠商生產的產品,消費者應謹慎選擇。在購買塑料桶包裝的商品時,注意查看產品包裝上的QS標志,它表示產品有生產許可,并符合產品質量安全基本要求。
“如果不考慮成本,只從安全性角度考慮,玻璃瓶是塑料桶比較理想的替代品。”董金獅說。
是否能將塑料瓶包裝換成玻璃瓶或鐵罐呢?一位花生油企業的負責人表示,該企業也曾用過鐵罐包裝,但一方面成本過高,另一方面鐵罐也可能會出現氧化等反應,消費者也普遍反映鐵罐使用起來不方便。而食用油生產企業也認為,如果使用玻璃瓶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還會給運輸帶來不便。
面對還不能替代塑料桶使用的現實情況,董金獅建議,市民應該盡量避免塑料桶對人體的危害。首先在購買上述塑料桶裝商品時,不要圖便宜和方便買大包裝的,應該盡量選擇小包裝、距離生產日期較近的商品,這樣可以避免吃不了存放時間過長的問題。另外,盡量不要購買塑料桶透明度高的商品,因為透明度高,在運輸過程中就可能受太陽暴曬后,所裝商品因為溫度過高發生變質。
董金獅還建議大家,如果購買了大桶裝的商品,可以將其倒在玻璃器皿里,這樣可以防止對人體造成危害。另外,油壺也不要長期放在灶臺上,避免食用油或者塑料油壺受熱釋放有害物質。
嚼口香糖能緩解賽前緊張
在倫敦奧運會上,很多國外運動員在賽前嚼著口香糖,甚至邊嚼口香糖邊上陣競技的場景也屢見不鮮。在倫敦奧運會的籃球賽場上,尼日利亞運動員嚼著口香糖投出利落的三分球,給觀眾留下了印象深刻的一幕。
最近,北京大學的周曉林教授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發現咀嚼口香糖能增強某些腦區的活動,顯著提高了這些腦區的供血和供氧水平。這項由北京大學和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員競技焦慮聯合研究組發布的大學生運動員壓力調查報告顯示:運動員在賽前普遍感覺緊張焦慮,而63.6%的被訪者認為咀嚼口香糖會給他們帶來積極的感受。
“實驗表明:代表血流和供氧水平的信號增強量最高可達46.3%,是提升注意力最為科學便捷的嘗試之一。”周曉林教授告訴記者。
可見,運動員比賽時口香糖嚼不停,絕非耍酷之舉。此前,在備戰倫敦奧運會時,有運動員就曾對媒體表示,自己一直盡可能地保持注意力集中,比賽前經常會嚼口香糖來讓自己更放松,平復臉上的緊張表情,讓對手感覺到自己非常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