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7日,劉翔在倫敦奧運會男子110米欄第一場預賽中,跟腱斷裂,撞倒第一個欄,最后單腿跳過終點。民眾奧運情緒的宣泄也因此達到了頂點,有為其體育精神動容的,有認為其故伎重演而口誅筆伐的,更有認為體育總局強迫其比賽而嚴重不滿的。當體育競技有過多復雜的心力投入時,也就變得讓人疲憊了。
不明真相的質疑
劉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將世界紀錄、奧運會冠軍、世界冠軍、世界室內錦標賽冠軍“四大滿貫”包攬于一身的110米欄選手。他愛做勝利的手勢、搞怪的表情,愛說自己很棒。實力+自信=天下無敵,所以,什么壓力、困難都打不倒他。劉翔在人們心中就是這樣根深蒂固的形象。
所以當2008年8月18日劉翔在北京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預賽第一輪,嘗試性地跨過了三個欄,然后突然表情痛苦地倒地不起,并最終在令槍響正式響起后,意思性地向前跑了幾步就放棄了比賽后,公眾掀起了一輪口誅筆伐。“劉跑跑”為了體育精神也應該跑完、劉翔是因為輸不起而選擇了退出……
恐怕劉翔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四年后的倫敦奧運會,自己的境遇竟是“可怕”的相似。相同的號碼牌,卻是來得更為悲壯的過程,留下的是更為痛苦的背影。
盡管劉翔確實已經在倫敦接受了右腳跟腱撕裂的手術,但對他的質疑聲卻一天也沒有停止。有網友從慢鏡頭分析,劉翔是故作被絆倒,跟腱斷裂后表情不那么痛苦,因此,認為他是故伎重演,根本沒想贏。而更多的聲音,則是譴責體育總局強迫其上場比賽,才落得這么慘烈。
對此,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副教授熊西北表示很無奈。
“從運動的角度講,這就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意外,對跨欄運動員而言,最難的就是第一個起跨階段。”他說,“劉翔在八步改七步起跑后,比起歐美運動員,起跑階段明顯吃力,需要大力發力去夠第一欄,他有傷在身,步伐稍稍調整不到位極有可能撞倒第一欄。事實上,運動員如果有傷在身,比賽中一般會更謹慎,而劉翔導致跟腱斷裂證明發力非常猛,可見根本不可能有所保留,更不可能是做秀。”
北京博愛心理咨詢中心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劉鐵剛說,質疑劉翔在表演就像法律中的前期有罪推定一樣,因為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過于完美,所以出現任何不符合大眾心理預期的狀況,大眾的反應首先是認為其中必有“陰謀”,這種心態并不正常。
他說,這種群體性的質疑心理一般發生在事件真相不被公開,各官方說辭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事實上,劉翔在奧運會前赴德國訓練的20天,是完完全全封閉的,外界幾乎得不到劉翔的任何消息。“因此,隨著人們掌握更多的事件信息,并越來越接近真相時,無理的質疑會逐漸較少。”
不能承受的期待之重
隨著劉翔事件的持續發酵,輿論與官方給出的解釋出現了巨大分歧。央視記者冬日娜明確表示劉翔在四年間腳傷其實一直處于反反復復的狀態,這次賽前還打了兩針封閉,重慶晨報也公開報道,其采訪到的知情人士表示劉翔曾接到金牌指令,拒絕其提出休息的要求。
但是,國家體育總局田徑管理中心第一時間表示沒有人強迫劉翔參加倫敦奧運會,也沒讓劉翔打過封閉。
劉翔參加奧運導致受傷的背后是否真有隱情,人們其實無從知曉,但人們可以假設的是,劉翔是否真的有勇氣再一次在國人的期待面前放棄比賽,恐怕,他承受不起,所以,這一跑,劉翔必須上。
可究竟是誰讓劉翔選擇了一次也許并不是適合的比賽?
劉鐵剛說,一個世紀以來,國人經歷從列強欺辱到貧窮落后再到猛然發展,中國的體育事業也是從80年代開始迅速有了質的飛躍,這是一個有些超乎尋常的過程,誰的心理也沒有準備好。
“民族崛起感無時無刻不在中國人的奧運情結中顯現,任何過高的期待和關注,其實只是在滿足自我的內心需求罷了。”劉鐵剛表示,劉翔再拿金牌,會讓很多人群情激奮,當人們的心理停留在這樣一個高度時,任何意外都會使得這種情緒無從釋放,反而降至谷底。
事實上,任何大型體育活動,都帶有一種群體宣泄的功能。尤其是拳擊、足球、橄欖球等對抗性強的運動之所以很受歡迎,就是因為在比賽過程中,人們可以將積蓄在內心的各種情緒釋放出來,國安主場的“國罵”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族榮譽感只是群體情緒宣泄的一種,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這種情緒的表達過于復雜強烈,從而掩蓋了競技體育本來的意義,無論是運動員、體育官員還是觀眾,都將背上沉重的包袱。
聽到劉翔的母親說,“希望有一天當他不再優秀時,大家可以原諒他”,人們是否可以試著理解,劉翔以及他的家人,到底承受著怎樣的壓力。
我們把奧運想復雜了
新浪微博數據中心在截至8月1日作出的統計顯示,討論金牌的博文數量是討論銅牌+銀牌的4倍多;無論幾零后,金牌情結都“根深蒂固”。
事實上,人們除了期盼金牌,還寄希望于過程能夠驚心動魄。本屆奧運會上,在中國優勢項目上,羽毛球隊和乒乓球隊分別包攬該項目的所有金牌,只有跳水“夢之隊”遺憾失金,何沖、秦凱在男子三米板意得外輸給了俄羅斯人。不過比賽過程進行得跌宕起伏,競爭異常激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觀眾的心理,在中國隊的絕對優勢項目上“期待對手更好的發揮”、“如果有些小意外也不錯”,大有盼著“中國隊輸”的架勢。
“如果中國人一上去冠軍就到手了,顯然不夠味、不刺激,而棋逢對手的比賽,觀眾期待越高,心理越緊張,一旦取勝,緊張感瞬間消失,內心釋放的能量可以達到最大化,就如同坐過山車一般。如果見誰滅誰,比賽贏了,觀眾釋放的內心能量可能不足前者的一半。”
有網友表示,這樣的奧運會不看也罷,因為著實讓人心力憔悴。劉鐵剛說,這并不是因為中國人的體質差,而是心力弱,不懂得用平常心來看待體育。
道德、精神、尊嚴、榮譽,觀眾對于奧運的評價系統已經遠遠超出了運動本身的內涵,甚至其中還夾雜著許多個人的心理傾向。也許,我們真的把奧運想復雜了。
對于已經被奧運的各種驚喜、意外、失望擾亂了心緒的觀眾,褚躍德說,如果人們能把奧運當成是剛剛過去的歐洲杯一樣去欣賞、去娛樂,去掉那些本不屬于奧運的復雜情節,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恐怕會輕松、愉快許多。反過來,對于運動員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會大大緩解。
不過,國人的奧運情結在當前的體育生態環境下已經根深蒂固,民眾的心理塑造需要時間和環境的改變,但在短期內,人們恐怕還改變不了對體育本身的領悟和認知。也許,我們可以從這一刻起試著忘記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