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球上,斯科特開一輛紅色豐田,并不算十分“拉風”。但在火星上,他“駕駛”的另一輛車由核動力推進,價值26億美元,有個響當當的名字——“好奇號”火星探測車。
在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任務中,斯科特·麥斯威爾(Scott Maxwell)負責從地面控制室操控火星漫游車,說起來他可算是“好奇號”的“司機”。盡管有過“駕駛”“勇氣號”和“機遇號”的成功經驗,但是“好奇號”這個更大、更精密的火星漫步車仍是一大挑戰。在接下來的90天內,他將與另外12位同事一起“開”著它探索火星。
從“北卡”鄉下走進NASA
斯科特出生在北卡羅來納州較貧窮的地區。父母在他七歲時離婚了,母親搬去了佛羅里達居住,父親繼續從事鐵路機械工作。此后,他就不斷往返于這兩個州,直到上了大學。
看得出,斯科特的家庭背景與航天不沾邊。比較起來,他的女友、“好奇號”的任務專家金·里奇騰柏可說是在NASA長大的。她的父親拜倫·利希滕貝格是宇航員兼航空工程師。
女友對斯科特的第一印象是:他看起來比我小太多了。實際上,他比她大6歲。今年41歲的斯科特略帶孩子氣的表情、身材單薄,使他看起來有點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當然,斯科特沒那么古怪。
在幼年時,斯科特的偶像是卡爾·薩根,他主持的太空節目《宇宙》很受歡迎。直到今天,斯科特還記得,有一期科學家討論火星會是什么樣子,并提出了火星車的原型,盡管那時這還是遙遠的設想。
幼年時對外太空的狂熱過去之后,其實他一度打算從事“大眾”職業,比如銀行工作,因為他覺得自己與航空之間距離太遠了,“有堵看不見的墻”。直到他取得了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并被NASA聘用,他才意識到“這堵墻”不存在了。
與癌癥的斗爭
現在看來,斯科特的生活很如意,不過他并不總是這么幸運。20歲的他還在東卡羅萊納大學進修英文與計算機雙學位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淋巴腺日益腫大。就診后,醫生告訴他,這是第二期霍奇金淋巴癌的表現癥狀。那時,癌細胞已擴散到他的脖子和胸腔。隨后,他進行了9個星期的放射線治療,癌細胞被消滅了。
也就是在治療成功后的幾天,斯科特前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攻讀碩士學位。一度,他很擔心自己無力支付求學費用。不過,他很快找到了在美國陸軍研發機構做兼職工作的機會,憑著這份工作,他畢業時還清了所有教育貸款。
本來按照最初的計劃,斯科特將在伊利諾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不過曾經癌癥的經歷改變了他的想法。“我想離開學校象牙塔,去為人們制造些實用的東西”,他如是說。
幾乎同時,1993年的秋天,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來大學招募新成員。科斯特還記得面試中自己的表現,“我告訴他們我是如何被NASA的旅行者號所吸引,旅行者號的‘姊妹’探測儀帶回的木星圖片是何等震撼”。可能正是因為飽含激情,他通過了面試,并于次年初進入了JPL,從此開始了實現兒時夢想之路。
與火星的不解之緣
盡管已經進入NASA18年了,斯科特有時還會覺得,“難以相信我在一個叫‘航天器組裝工廠’的地方工作”。剛來這里的時候,他覺得就像到了國外一樣,同事隨口說出的首字母簡稱他都不明白。“適應這里的文化環境很重要。現在,我也能一句話里用10個簡稱了。”
最初,他的工作是對航天器的數據進行軟件編譯。同時,他還編程以幫助分散在各地的工作組完成航天器的統一性指令。到了90年代中期,斯科特被問到“是否愿意加入一項名為‘火星探路者’的任務。那時,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什么任務,也不知道這將是NASA第一次把不受限制的自動裝置放在其他星體上。“我只知道這很酷。人類可以做一個機器身體來代替自身脆弱的血肉之軀,來完成探索火星的目的。”
雖然最終他還是錯過了“火星探路者”,但很快機會又來了。1999年,他被請求加入下一次火星計劃。“在對方話還沒說完的時候,我幾乎就忍不住大喊‘是的,我愿意’。”
在任務中,斯科特的主要工作不僅是編寫軟件供火星漫游車使用,還要利用軟件對漫游車發布指令,最終“駕駛”它。在“好奇號”之前,他已經“駕駛”過“精神號”和“機會號”,它們在2003年的夏天降落在火星上。
超遠距離“駕駛”漫游車
你可能認為“開”漫游車就像在虛擬界面用操縱桿開車一樣。其實,它與這種計算機游戲的操作形式完全不同。原因在于,信號從地球傳到火星至少需要4分鐘,(可能會延長到20分鐘,取決于行星軌道的位置),然后再花相同的時間把確認數據傳回。
所以,開火星車不是“發送一條指令讓‘車’前進,再花幾分鐘等待確認回復,然后再發下一條指令”。相反的,“司機”需要今天寫下指令來控制火星車明天的行動,甚至好幾天之后的行動。
通常,斯科特和同事們在火星時間的晚上編寫程序并傳送出去,這樣在漫游車看到日出時就能收到“任務通知”。“這就像我們給漫游車發了一封郵件,其中寫滿了一整天要完成的工作。在火星白天結束后,漫游車把信息傳回來,告訴我們它都做了什么。到了火星的晚上,它就可以‘睡覺’了。”
太空間傳遞信號有一點讓斯科特覺得有些“別扭”:火星一天比地球長40分鐘。“這也就是說星期一我早8點開始工作,星期二8:40開始,到了星期三就是9:20。考慮到這次‘好奇號’要持續工作90天,不久我就要熬夜工作了”。
對“好奇號”情有獨鐘
雖然早已成功“駕駛”了“勇氣號”和“機遇號”,“好奇號”對斯科特而言卻有重要的意義。他與女友金正是因“好奇號”而結緣的。在那之前,他們在NASA的電話會議上聽過彼此的聲音,但一直無從見面。直到“勇氣號”和“機遇號”五周年紀念日的時候,金拜訪了JPL。當時,他們感覺很好,斯科特用了幾天時間鼓足勇氣向金提出約會,而金同意了。
隨后,金在“好奇號”任務中擔任科學計劃聯合負責人的職務。她幫助其他科學家確定每一天將對“好奇號”進行何種改進、“好奇號”需要多少能量、多少數據要求被掌握等等。無疑,在工作中他們的關系更近了一步。
作為他們共同的成果,斯科特和金對“好奇號”情有獨鐘。在“好奇號”出發前,兩人一起共進晚餐,稱“好奇號”登陸火星就像嬰兒出生。雖然兩人還沒有孩子,但金表示,“我們都將是‘好奇號’這個新生兒的父母”,而斯科特則說,“我們不僅要看著它成功降生,還要看著它邁出第一步”。
不過,由于“好奇號”過于龐大,它的登陸頗為困難,要經歷“恐怖7分鐘”。這時,斯科特和金就像焦慮的父母一樣目睹了“好奇號”的“出生”過程。所幸,它成功了。在今后的3個月中,斯科特還將目睹其“成長”。在他看來,“駕駛”火星車是全世界最酷的工作。(本文摘編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拿起“放大鏡”看好奇號
8 月 6 日,經過八個月的飛行,“好奇號”終于登陸火星,它將在那里待一年的時間,采集火星土壤樣本和巖心,對火星過去和現在的有機化合物和環境條件進行分析。
到底“好奇號”是一個怎樣的火星探測車呢?ExtremeTech(知名科技網站)帶來了一篇詳細解析:
“好奇號”長寬高為“3 x 2.8 x 2.1”米,重量 899 千克,對于火星探測車而言,它的身材可謂“重量級選手”。之前在火星上傳回大量圖片的“勇氣號”和“機遇號”,其長寬高為“1.6 x 2.3 x 1.5”米,重量僅為 180 千克。
不僅如此,“好奇號”的計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它采用英國BAE系統公司所生產的單板計算機RAD750。所謂單板計算機,就是在一個主板上構建一臺功能完整的計算機,具備CPU、RAM、輸入/輸出等功能。RAD750所搭載的CPU運行頻率為200 MHz;內存大小為256MB,還搭載了容量為2GB的閃存。
RAD750 所搭載的CPU型號是IBM PowerPC 750,蘋果曾經在不同的電腦產品上采用這款 CPU,包括 PowerBook G3、iMac G3、Power Macintosh G3,運行頻率 233 MHz到 700 MHz(兆赫)之間,也就是說“好奇號”的性能與一臺iMac G3差不多。
看上去RAD750性能不高,但對于歷代火星探測車所搭載的單板計算機而言,它的性能已經相當不錯——“勇氣號”和“機遇號”所采用的RAD6000,CPU運行頻率僅為20 MHz,執行性能為35 MIPS(每秒百萬指令,數值越高越好),而BAD750 的執行性能可以達到400 MIPS。
“好奇號”所采用的操作系統是VxWorks,一個已經有 27 年歷史,久經考驗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它由Wind River Systems開發,被大量部署于嵌入式設備中,包括汽車品牌寶馬的智能駕駛控制系統 iDrive,“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以及蘋果的WiFi基站Apple Airport Extreme等等。第一臺火星探測車“索杰納(Sojourner)號”以及之后的“勇氣號”、“機遇號”,也采用了 VxWorks 操作系統,NASA 的選擇不令人意外。
為完成科學探索任務,“好奇號”身上裝有 10 臺科學儀器以及 17 部相機,每部相機都配備 1600 x 1200(200萬像素)的CCD傳感器,Mastcam是其中一部相機。它由兩個并排的相機組成,能拍攝高分辨率真彩色照片、以10 fps(幀速率)的速率拍攝720p高清視頻——我們可以更好地領略火星風光。
而對于科學任務而言,ChemCam激光分解光譜儀更為重要,它將發射激光轟擊在巖石的表面上,將少量巖石蒸發成氣態物質,然后通過光譜分析儀捕捉和分析氣態物質所發出的閃光,從而檢測火星巖石的成分。ChemCam最大“作戰半徑”為25英尺(約為8米)。
從火星發送信號到地球,耗時14分6秒。“好奇號”可以直接與地球通訊,也可以與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以及“奧德賽號”通訊,通過它們將資料發回地球,因為后兩者擁有功率更強、體積也更大的天線。反應在通訊速度上,“好奇號”與地球直接通訊時,速率為 32 kbit/s,而通過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或“奧德賽號”與地球通訊時,速率可分別達到 2Mbit/s 和 256 kbit/s。
“好奇號”的動力來自一臺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MMRTG),它實質上是一塊核電池,裝填钚-238二氧化物的熱源,以及一組固體電偶,將钚-238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電力。MMRTG 由美國能源部提供,額定功率為125瓦,14年后運行功率將降為100瓦。
“好奇號”登陸火星之際,35年前就飛上太空踏上漫漫征程的“旅行者號”目前接近太陽系的邊疆,這些年它一共走過178億公里,而且還能夠持續工作到 2020 年。火星與太空,都是人類探索欲望的體現,正因為我們具備如此旺盛的好奇心,我們的科學、經濟、社會才會一直穩步向前,不斷克服難關。
我還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好奇號”和蘋果都選擇了PowerPC 750和VxWorks作為自家產品的基礎硬件與操作系統,歷史真是充滿巧合。
(本文摘編自ifanr.com)
如何控制“好奇號”的探測活動?
“好奇號”在火星表面著陸以后,立即進入了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階段,其探測過程是如何被控制的呢?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好奇號”的探測活動主要根據地面控制和自動執行程序指令來實現。在建造時,“好奇號”被科研人員安裝了一些遠程計算機控制程序和軟件,這樣,盡管“好奇號”遠在火星,但是地球上的研究人員只要在研究室中操作計算機,就能夠對“好奇號”實施控制。另外,由于自動執行程序的存在,在火星上,“好奇號”也可以自主執行一些程序命令,例如在火星表面的自主導航、爬坡、下坡、避免障礙物、分析火星表面的粘土及礦物成分以及拍攝照片以后回傳照片等,它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一些相應程序的操作,而不需要等待來自地球的指令,從而完成相應的一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