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人中有7%選擇了自殺,或又把性別變回去。如今,社會的容忍度更高、人們視野更寬廣,已經極大緩解了“變性者”的社會壓力,他們需要挑戰的還是自我。
最近,美國的怪才導演拉里·沃卓斯基的照片一亮相,立即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是因為他曾與弟弟一起、成功執導了《黑客帝國》三部曲;轟動的效應是在于人們第一次看到了他變身為美嬌娘之后的模樣。
究竟是什么讓一個硬漢下定決心舍棄男兒身?更何況,這發生在一個頭頂光環的名人身上。
什么在誘人“變性”
確實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里存在著另一種性別。華夏心理教育中心資深咨詢師荀焱認為,一個產生“變性”需求的人,往往是受到了生理、成長背景兩個層面的影響。
在生理上,有的人一出生就是雙性,同時具備了男女兩性的性器官,甚至主體的性器與外顯的不一致。這一發生在胎兒發育過程中的演化過程,會最終引起“變性”需求。
在成長背景中,“變性”的誘因多而復雜。3歲左右是孩子性別認知的關鍵期。但是,一些媽媽卻會給男孩穿裙子、畫口紅,打扮得像小公主。這都構成一種暗示——讓孩子在潛意識里植入了對自己性別的錯誤認知;往后,這種認知會在一些情況下激發出來。
對一些人來說,特殊的氛圍、特殊的事件,一樣會令其對自己的性別不認同;尤其在青春期。
西方有心理學家進行過縱向的研究,他們追蹤了一些在2~3歲時就流露出“性別認同障礙”的兒童,這些兒童會經常性地穿異性服裝、渴望玩異性的游戲等。研究表明,這些孩子中,有些長大后成了變性者,許多成了同性戀。
子宮內的“性別戰”
事實上,很多看起來頗為主觀的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在生理上找到根源。
近20年來,對性別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還處在胚胎的第一周,性別就已決定了。當受精卵發育到第二周,生殖系統就開始發育、并有了自己的激素;尤其是男孩,性腺的發育甚至始于第一周的末期。很顯然,生殖系統的發育早于大腦的性別的分化,因為這時,大腦還分不清楚男女。不過,這些性激素會對大腦發育中的性別分化產生影響。
同理,人體的腎上腺會分泌一定量的、與性別相反的激素;如果腎臟發育不好,也會影響激素的分泌量,從而影響到性別的體現和行為。
“在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性別只有兩種——男性和女性;但現在一些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提出還有另外兩種性別的觀點,即‘又男又女’、‘不男不女’,但這種觀點還沒有得到證實。”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沈政說。如果將雄激素、雌激素畫一個坐標系,它們分別是坐標系的兩個軸,那么,“又男又女”、“不男不女”兩種性別正好處于平分線上的兩端。
早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沈政在大連接觸到了這樣一名調研對象。他是軍營中的一個秘書,已娶妻生子,卻利用職權引誘和調戲男士兵。在隔離審查中,這位秘書道出了足以讓那個年代驚厥的消息——對男色的喜好。
“男變女”為何更多
在有“變性”傾向的人中,真正能實現的人,其實少之又少。衣著女裝、注射雌激素,都是變性的重要階段。一個完整的變性過程,首先就要進行極為嚴格的評估。這是為了確定此人是否真與身體的特征不符,是否真的想變性。
當確定了一個人確有變性的需求,之后,激素治療的階段就要開始了。這時,變性者會被注射相應的性激素,使其逐漸產生一些性征。再之后,變性者還要按新的性別身份生活一兩年,以確信能否適應新的性別角色。只有在經歷了這些之后,才進入到手術階段。
一個值得注意的話題是,研究人員發現,“男性向女性的變性”占了絕大多數,其與“女變男”的比例為3:1。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男性出生前的發育更復雜、更容易出現錯誤傾向;或者孩子在學齡前,更多時間是同母親而不是同父親在一起。當然,一樣有人認為,“女變男”的手術難度太大,一般很少成功;人造的新生殖器不會勃起;在很多情況下,還要內植一個硅管。因此,一些想變成男性的人會選擇不進行生殖器手術,只是把胸部整平、摘除子宮。
變性之后會懊悔嗎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喬恩·梅耶,曾對50個有變性傾向的人,作了適應性跟蹤。他們中只有29人接受了變性手術。梅耶發現:在統計學意義上,這兩組人的適應性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他認為變性手術不那么重要,不該做。
但有一個現實是,對于有變形傾向的人,努力改變他們對性別的認知,使其與解剖學相符合,并不大成功。相反,專家們發現,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變性人,適應性得到了改善,他們的抑郁少了。相應的研究表明,86%的人對他們的手術結果感到滿意;不過同時,也有大約7%的人選擇了自殺,或又把性別變回去。
2004年接受了手術的“安徽第一變性人”黃寧倩就向媒體自曝,當變性人壓力非常大,尤其受到外界的歧視,曾想到自殺。不過,一名佛山的離休干部在內心將“做女人”的愿望藏了80年之后,終于開始吃激素、隆胸、穿女裝,以84歲的年齡成為中國最年長的、公開身份的跨性別人士。
“內心對自我性別的不認同,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非常深的印記、有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才可能有足夠的能量來驅動‘變性’這樣的事。”荀焱介紹說,“變性”的需求一直在自知或不自知中,被各種因素壓抑著,心理動力卻在逐步加強,突然有一天被激發了。如今,社會的容忍度更高、人們視野更寬廣,已經極大緩解了“變性者”的社會壓力,他們需要挑戰的還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