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部門應該讓“一人獻血,全家受益”、“獻血者優先用血”切實在制度上形成保障,并且建立比較通暢的渠道,這樣社會公眾對采血部門的信任感才會逐步增強,并在獻血方面形成巨大的動力。
獻血者優先用血,這不能是一種口號和噱頭,血站也不能將 “一人獻血,全家受益”變成一句欺騙百姓的空話。
但是最近國內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溫州市民王女士曾多次參與無償獻血。年初,她的丈夫被查出胰腺癌晚期,由于手術出血,醫生要求輸血。由于丈夫的獻血證丟失,王女士拿著自己多年獻血積累下來的三本獻血證和主治醫師開的用血單來到溫州中心血站,希望得到幫助。但是,在她出示了所有證件之后,卻遭到血站窗口工作人員的拒絕。窗口人員說“沒血”,要求先獻血才能取血,于是,王女士怒了。
血站的工作人員也有自己的理由,即血站用血緊張。根據我國用血的有關規定,在血庫供血緊張的情況下,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對非“急救用血”可采取擇期手術,親屬也可以通過“互助獻血”予以解決。
但另一方面“互助獻血”是自愿的,它針對的主要是未獻血人群。而王女士作為手持三本獻血證的義務獻血者,血站窗口工作人員不僅沒給她血,也未對“互助獻血”作進一步解釋去引導,而強制性要求王女士先獻血再取血。雖然在“大鬧血站”以后,王女士拿到了部分血液,但是整個事件卻讓她“寒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十三條“無償獻血者及其家庭成員按照下列標準同時享受臨床免費用血:無償獻血累計達一千毫升以上的,本人終身免交臨床用血費用;其家庭成員五年內免交其獻血量兩倍的臨床用血費用。”與此同時,我國一些地方性的獻血法規中也做出了獻血者可以優先用血的規定。但是問題是: “義務獻血者優先用血”還沒有普遍得到實施。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查閱我國《獻血法》時發現,原來“義務獻血者優先用血”并沒有被寫入該法,雖然這一原則出現在一些地方性法規上,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性法規并沒有該規定,在浙江省2001年出臺的獻血辦法中,就沒有該項內容。因此“義務獻血者優先用血”目前在我國還不是一個全國普遍性的原則。
筆者以為,這種狀況表明我國獻血用血有關法律法規還存在漏洞,這不利于我國獻血事業的發展。因此,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讓“義務獻血者優先用血”在法律層面上得到充分保障。但是如何做好“急救優先用血”和“義務獻血者優先用血”的協調,則需要科學安排。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療用血規模的不斷擴大,全國范圍內的血庫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不少城市不時陷入血荒的局面。為了號召社會公眾獻血,政府及各種民間組織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然而, 采血工程僅靠口號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方面的保障。
目前不少人對獻血公益事業還存在不信任,有時,一個微小的事件就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而王女士的事件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對此,采血部門的一個迫切工作就是要將這一事件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要從制度上加強獻血人士用血需求的管理。
與此同時,采血部門應該以此為契機強化對全國血站的管理和培訓。讓“一人獻血,全家受益”、獻血者優先用血切實在制度上形成保障,并且建立比較通暢的渠道,這樣社會公眾對采血部門的信任感才會逐步增強,并在獻血方面形成巨大的動力。
如果做不到這些,溫州的事件就會形成惡性傳染,進而讓更多人的愛心受到打擊。而這種局面的出現,將會使我國本來就時常鬧血荒的采血局面雪上加霜,對醫院挽救生命也將帶來更大的挑戰。
令人欣慰的是,4月26日,溫州“獻血功臣用血難”事件終于有了處理結果。溫州市中心血站站長陳筱華引咎辭職,副站長黃國永被免職,其他4名工作人員被分別處以免職、效能告誡等處分,一名臨時工予以辭退。這讓人們看到了用血制度改革的一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