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法國人除了充滿浪漫的情懷和豐富的思想外,還善于用自己的視角觀察周圍的文明。當年,法蘭西院士阿蘭·佩雷菲特曾把18世紀末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與清朝乾隆皇帝的交鋒描繪為“兩個世界的撞擊”。23年后,又一位法國人在用一個典型歐洲人的視角告訴我們另一個美利堅。
本書作者在美國生活工作了三年,經歷了從喬治·布什到巴拉克·奧巴馬,從世紀性的金融危機到一場迅速而又令人困惑的經濟復蘇。愛德華·泰托用歐洲人的價值觀來觀察美國復蘇的動力。從富于創新發明的硅谷到傳統沒落的底特律,從市場化的宗教到起發動機作用的移民諸多方面,以幽默的語言講述了很多奇特有趣的見聞。
其中,對科技創新圣地加利福尼亞州硅谷的描述,讓讀者看到美國強大的創新力量來自于對市場的尊重和改變與行動。
以往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有好主意和資金就可以成功,而在作者拜訪一位科技創業基金經理人時,對方卻告訴他:“當一位創業家來介紹他的發明時,我們不會要他的簡歷,這并不重要,我們也不會問他是否有資金,我們會幫他弄到資金。我們只問兩個問題:這能行嗎?這好賣嗎?”另一位經理人更直白:“比煤電貴20倍的風電,盡管有政府補貼,我也不會接受這樣的模式,政府沒錢的時候,這個大風車怎么辦?”
作者曾以為在硅谷能聽到清潔能源技術、遺傳學等最新發明,結果卻被迫和這里的人們聊起汽車電池的螺栓與螺母的大小,以及需要加進的混合液體等具體的問題。
在硅谷、在加利福尼亞、在美國,沒有空想,有的是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理念和市場的裁決。硅谷的英雄并不是點石成金的精靈,相反,他們是實用主義的踐行者,不斷創新,不斷努力才讓硅谷不但在金融危機后生存下來,而且更加強壯。約翰·肯尼迪曾在美國宇航局說過這樣的名言:“我們選擇登上月球”,可登上月球,需要組織落實。
同時,美國人對教育與科技的投入從沒有因金融危機而放緩。施瓦辛格甚至建議州憲法增加一條修正案,永久規定加州每年必須最少將財政收入10%投入大學;加州政府為支持干細胞研究發行的債券,也得到人們的踴躍認購。
加利福尼亞奇跡,說到底也是美國奇跡,敢于改變、善于改變、尊重市場、現在就去做,讓美國繼續走在世界的前列。今天,蘋果、谷歌、推特在科技上的引領不是偶然,美國在金融危機中迅速復蘇也不是傳說。
本書的譯者菲利普·林是一位多年在跨國公司擔任高管的中國人,他長期的國際化工作背景和中法兩種文化的熏陶,使他敏銳地發現這本書,并推薦給中國讀者。
《二十萬億美元——強大美國的背后》
(法)愛德華·泰托 著
菲利普·林 伊莎貝爾·林 譯 中信出版社
[作者簡介]
愛德華·泰托:法國對外貿易顧問,法國公司企業領袖戰略投資顧問,法國高等商學院教授
菲利普·林: 空中客車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代表
[橋段]
“電動汽車?56年前就曾在那個街口出現過……”硅谷的一名法籍明星人物在對話中這樣對我說。我不由自主地、傻呵呵地向他指的那個路口看去。透過餐館的窗戶,我看到的只是帕羅奧圖市的中軸線,平庸且無趣,和我面前的晚餐一樣。帕羅奧圖!怎能想象美國風險投資的麥加、世界頂尖科技精英佼佼者的圣城,惠普、雅虎、谷歌、思科等公司的搖籃竟然是如此普通的一座城池。我本以為每走幾步就會遇到瘋狂的科學家,或是因只顧琢磨編寫新程序而撞上電線桿的電腦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