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是農民,大概是在1998年的時候,他們到美國來探親,當時父親就問我:‘聽說你在植物研究方面做得還很不錯,能不能給我們講講你做的是什么?”可是當時鄧興旺愕然了,雖然多年以來,他一直在植物學方面進行鉆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主要是在基礎生物學方面,而這些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和他的父母講清楚。
自此以后,除了基礎生物學方面的一些研究以外,鄧興旺就開始做一些普通人都能明白的研究,尤其是生他養他的故鄉都能用得上的東西。
鄧興旺出生在湖南湘西,1978年,他走出大山的懷抱,考上了北京大學生物系,從此開始了探索植物學的漫漫征程。1985年,碩士畢業的鄧興旺來到美國一流高等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自己的異國求學之路。在這里,他獲得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對葉綠體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為了深入進行研究,有一段時期,他每天在實驗室的時間長達16個小時。
1989年博士畢業后,鄧興旺獲得美國生命科學基金會的博士后獎學金,開始在美國農業部與伯克利分校合辦的研究所里進行博士后研究。由于他的不懈努力,該項目在1991年就實現了全新的突破。時隔多年,伯克利大學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個叫鄧興旺的中國學生,兩三年間完成了別人六七年的科研任務。
1992年初,鄧興旺出任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開始創建自己的實驗室。1998年,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鄧興旺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后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來自祖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
也就是在此前后,鄧興旺開始運用自身掌握植物學領域前沿知識和與國內外學術團體緊密聯系的優勢,加強國內外植物學學術和人員交流,推動國內植物學基礎領域的研究。其中融合北大、耶魯兩校學術資源辦科研中心,一直是他的一個夙愿。為了將愿望化為現實,他多次奔走于大洋兩岸兩校之間。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于2001年終于得以成立。
2003年,鄧興旺又應邀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這個成立僅僅三年的新型研究所在鄧興旺等人的帶領下,已躋身國內同類研究院所的前列,成為培養生物學人才、科學研究攻關的前沿陣地。
鄧興旺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在1998年那次提問時他的愕然?;貒蟛痪?,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他就建立了面向產業的系統作物設計前沿實驗室,該實驗室的戰略目標是實現中國主要作物由“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的轉變,實驗室力圖開發新型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抗逆境、水資源及營養高效利用的農作物新品種,而他們的這項研究,即將影響到中國上億畝農田。
目前,鄧興旺團隊在水稻的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在作物“分子設計雜交”育種體系建立方面取得的成果,使中國在水稻雜交育種領域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優勢。
不過,鄧興旺還有更大的夢想,他說他們的奮斗目標就是成為杜邦、孟山都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只要堅持下去,10年之后,他們建成世界級的種子公司并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