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您拿到這本《科技生活》周刊的時候,入圍2012年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下文簡稱“全國天文奧賽”)決賽的選手,正在新疆與他們摯愛的天文“親密接觸”。他們對天文的興趣愛好和知識儲備,不僅豐富了他們的人生,也讓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名校”的天文系,在“自主招生”時對他們有所青睞。
2012年,北京師范大學首次將天文系納入自主招生范疇,而且“一步到位”,本科生名額全部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自主招生來確定歸屬。天文系會發出60張自主招生考試合格資格證,根據這些學生的考試成績,分別給予高考分數在北京師范大學調檔線下40分、35分和30分予以錄取的優惠條件。對于那些想要在天文領域深造的高中生來說,這是一個令他們頗為振奮的消息。
“由于天文系招生的總人數很少,而且名額按照地域來劃分,因此平均到每個省份的招生名額就更少了,甚至沒有招生名額。這種地域限制,會使某些省份的愛好天文的考生無法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即使在有名額的省份,也會有考生因為擔心不被錄取,而在填報志愿時選擇更‘穩妥’的專業。”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教授、前系主任陳黎說,“而自主招生的引入,不僅照顧了那些有天文功底的‘偏才’,也可以讓真正喜愛天文的人有報考的勇氣,從而有更大的幾率如愿以償。”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教授、系主任朱宗宏表示:“在同等條件下,我們會優先考慮在全國天文奧賽中獲獎的學生。這項賽事雖然沒有被列入高考加分項目,但幾乎所有的獲獎者都展現出對天文的無比熱愛,這正是我們需要的‘苗子’。”
而在北京大學天文系,自主招生早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了。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副系主任范祖輝介紹說:“每年暑假期間,我們都會與國家天文臺和北京天文館合作(從2012年起,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將與我們聯合舉辦夏令營),舉辦一期針對高二學生的天文夏令營。在4~5天的時間里,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多位學者,會為營員講解各自領域的前沿問題。夏令營亦安排他們前往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天文觀測站、北京天文館等地參觀。最后,我們會對這些即將升入高三的學生進行筆試和面試,從中選拔出最優秀的20~30人,推薦他們參加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測試。每年,在這80位學生當中,都有10~15位全國天文奧賽的獲獎者。雖然我們只有不到一周的時間相處,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深處對宇宙、星空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名校”的天文系引入自主招生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國家在天文領域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全國開設天文專業的大學,每年可以培養100余名本科生,而研究生每年就需要招收400~500名。即便如此,目前國家每年培養的天文人才,也很難滿足國內的天文和航天研究機構,以及一部分科普展館的需求。這正如發生在去年的一件趣事:泰國計劃在各中學開設名為“天文與空間科學”的課程,預計需要一支4000人的師資隊伍,就派人到中國“求援”。但他們很快發現,即使中國將每年的天文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全部供給泰國,也需要將近40年的時間方能滿足需求。
現代天文學要求研究者同時精通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的特點,還會讓本已稀少的天文專業學生中的一部分人,在求學期間因為艱苦而“轉行”。于是,盡可能招收那些真心喜愛天文的學生,就可以為每個學習席位“物盡其用”提供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