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晚8時許,兩名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簡稱國航)機務人員在首都機場做地面保障時遭遇雷擊,兩人隨后迅速被送往機場附近的120急救中心,所幸最后均無大礙。國航相關負責人稱,事發時,雷電正是通過頭戴的有線耳機,將兩名工作人員擊中。
北京市氣象局研究員吳正華告訴記者,氣流在雷雨云中會因為水分子的摩擦和分解產生靜電,而這些電分兩種,正電和負電。在雷雨天氣中,天空中的正負電荷比較集中,當不同電荷的云相接時,就會出現打雷現象。在這種天氣中,天空與近地面之間發生正負電荷相接時,就會出現雷擊事故。
在本次事故中,國航地勤人員在機場上執勤時,由于機場比較空曠,人就會成為高點,這時他們頭上的耳機會發揮避雷針效應。實際上,避雷針也是引雷針,它會將雷電引入地下。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被雷擊的事故。“因此,在雷雨天氣中,盡量不要戴著耳機。”吳正華說。
車中瓶裝水,并不可怕
“不要喝留放在汽車里的瓶裝水”的說法可謂深入人心,傳說,熱能和塑膠瓶子兩者遇在一起就會產生化學物質,可能誘發癌癥。
其實,國際瓶裝水協會(IBWA)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此都發表了相應的聲明,瓶裝水容器在多種環境條件下都是安全的,放置在高溫的汽車中會析出導致乳腺癌或其他疾病的化學物質的說法并沒有根據。
目前世面上90%的塑料瓶裝飲料采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雖然高溫下PET會發生化學反應確實有可能,但需要的溫度遠高于夏天車里所能達到的溫度。研究發現,PET吸水之后隨溫度升高要經歷如下過程:1.結晶和結晶結構轉變(130℃左右);2.脫水(120-140℃);3.水解反應(120℃左右);4.氧化分解(150-470℃左右);5.汽化分解(470-600℃)。其中水解反應在120℃就會發生,但此時的水解率不足0.01%。夏天車里的氣溫確實很高,某些部分甚至可能達到70℃的高溫,但是顯然這樣的溫度還不足以讓PET產生明顯的分解。
(本文來源: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