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醫學雖然起源古老,但真正形成是在民國時期,而由于民國時期提倡西學東漸,燕京醫學也形成了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的特色
說起流派,人們最先想起的也許是武俠小說中不同的武功和派別,其實像武術、曲藝、傳統醫學這些國粹,因為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沿革,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學術流派。在中醫越來越受到許多慢性疾病患者青睞的時候,也許你并不知曉,北京地區的中醫醫學也有著自己的學術流派和特色。
燕京醫學中,宮廷醫學是亮點
學術的流派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鮮明特色,打從《黃帝內經》時代之后,就開始形成了,但這種流派的形成有一定的特點,中醫的流派有按疾病劃分的,比如傷寒派、溫病派,有按學術思想劃分的,比如溫補派、攻下派,有按人名劃分的,比如丹溪派、施今墨學派,有按地域劃分的,比如孟河醫派、新安流派等等。燕京醫學作為一種具有明顯地域特點的醫學派系,就有地域劃分的特性。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因此,“燕京醫學”是作為北京地區近代中醫醫家主要學術流派融匯而成的地域性中醫學體系。
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聯合舉辦的“首屆燕京醫學論壇”上,人們就第一次見識到了北京中醫醫學的獨特“氣質”。
北京是六朝古都,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田金洲看來,燕京醫學也就形成了以宮廷醫學為亮點的醫學風格。由于那些帝王將相非常注重自己的養生保健,在御藥院方中會體現許多綜合抗衰老、美容、保健的思想。
清代的宮廷秘方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冀就曾在整理清代醫案的過程中,發掘出一些好藥來,將幾乎被人遺忘的宮廷秘方還之于民。
比如清朝最為長壽的乾隆皇帝,很喜歡運動,經常出去打圍,也十分注意補益養生,其中晚年經常服用一種名為“蟠桃丸”的藥。陳可冀研究發現,這種藥可清除自由基,保持身體平衡,有很好的延年益壽功效。
慈禧太后很注意保養,一些史料記載,她到70多歲的時候看起來只有50多歲,這跟她注重保養很有關系。她每天吃人參,每天3克,多少年不間斷,后來也服用西洋參,此外,她用香發散洗頭,還使用漚子方(即宮廷使用的一種冬季潤膚品)美白。
清宮著名的八仙糕由茯苓、蓮子、芡實、扁豆、苡仁、藕粉、山藥、人參等組成,能治療老年人脾虛,改善小腸吸收功能,療效顯著;又如御制平安丹,以前袁世凱用它來獎勵戰士,經過臨床研究,發現它能防治暈車暈船,這個發現得到了航天部門的重視。
還有溥儀,他特別愛吃油餅、豆漿,但是消化不良,所以經常吃大山楂丸,吃了能幫助消化。
而除了內服的藥方,以手法治療為主的宮廷正骨在治療骨折,甚至是現代人常犯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頑疾,效果也不錯。
護國寺中醫醫院宮廷正骨研究室主任劉剛介紹,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正骨的手法分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而要想做到“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不但要有高超的正骨手法,而且要有力。為了有“力”,學醫者甚至還有一套松山堂練功法,通過如意練功棒、沙袋等工具來練習臂力、腕力、腿力。
不過,宮廷正骨的手法因人而異。首先動作要輕,不用暴力的手法,同樣能達到治療的目的,使患者在心理上易于接受;然后手法要柔和,根據病人病情并利用醫生本身的功力來進行治療;手法的力量要直達病處,使每一個手法都達到治療目的;利用醫生嫻熟的技術,醫患間相互配合,用最小的氣力,簡便的手法矯正骨折、脫位及軟組織損傷。
除手法外,宮廷正骨在骨折的固定方法和使用的固定器材方面也很有特色。它使用元書紙排子固定法。固定用的元書紙排子是用數張元書紙,根據骨折的部位、類型,傷處肌肉的張力、牽拉力的大小,反復折疊數十層成長方形或長條形,剪圓四角,周邊剪成大牙狀,一般骨折用大紙排子2個、小紙排子4~6個。
盡管宮廷醫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們的追捧,但也有學者認為,也不要過多地迷信宮廷藥方,中醫治病講求因人而異,宮廷藥方也需要辨證施治,許多養生保健的方藥也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按需服用,并不是說宮廷里的人就一定比普通百姓享受到的中醫、中藥好。
中西醫結合是特色
田金洲教授指出:“燕京醫學雖然起源古老,但真正形成是在民國時期,而由于民國時期提倡西學東漸,燕京醫學也形成了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的特色?!?/p>
正如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的弟子祝諶予所說:“過去中醫治病由于客觀條件所限,沒有或者不懂得用西醫化驗指標來參照,對疾病的療效判定只能依據主觀癥狀的改善或消除,實際上是不夠完善的?!?/p>
如今,人們去看中醫,如果遇到疑難病癥,醫生首先會采用西醫的各種檢查手段,明確診斷,然后再按中醫辨證,確立治療方案,開出藥方。
可事實上,中西醫結合一直是在堅持傳統中醫還是中西醫結合的爭論中發展的,中、西醫之間及各門派之間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也始終存在。但著名老中醫許三潤認為,治病才是關鍵,中西醫是否可以結合要以臨床實用為前提。
例如,婦科有些臨床疾病,“卵巢囊腫”、“輸卵管堵塞”等,患者常常沒有臨床特異性癥狀,給中醫辨證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臨床上多是經盆腔B超或者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而被發現;還有些病癥,如白帶量多,質清稀,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征,陰道分泌物鏡檢也無異常發現,治療時或健脾、或補腎、或利濕,常??梢垣@得療效。
再如,對一些沒有典型癥狀的疾病,如初發的糖尿病,平時并無任何癥狀,只有在體檢時才發現血糖增高,傳統中醫對此也無方可出,祝諶予就將西醫診斷和化驗指標納入中醫辨證。“空腹血糖高”,考慮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周圍炎癥浸潤,造成胰島細胞受損,不能正常產生胰島素,也可能是機體自身的免疫識別出現問題,抗體攻擊胰島細胞所致。于是,它就從清熱和活血方面去治療;而“餐后血糖高”,可能是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或者胰島素受體靈敏度降低,以致胰島素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它就選擇從健脾燥濕去治療,就可以降血糖。
如今,運用現代醫學研究中醫的陰陽,通過內分泌、生物細胞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陰陽并不是虛無縹緲的。祝諶予還通過觀察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環,發現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有微循環障礙,血流有異常改變,據癥辨證為血瘀癥。用活血化瘀法治療,不但微循環障礙解除,血糖也下降了,因而走出了一條以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的新路。
因此,在許潤三看來,中西醫兩大學科各有所長,應該互相取長補短。他認為,西醫診斷注重局部病變,而中醫診斷注重全身影響;西醫治療偏重共性,較少考慮個體差異,相同的病用同一類藥,治療規范化、程序化。而中醫治療偏重個性,量體裁衣,每人用一份藥。它們的結合實際上也就是整體與局部、個性與共性的結合,既全面又有重點,可以避免治療的片面性,提高治愈率。
中醫發展在于傳承
“蕭龍友不愿為良相、但愿為良醫,施今墨醫治頑疾的十大處方,孔伯華擅治溫熱病與‘石膏’的絕技,汪逢春向無錢看病的患者施醫舍藥?!崩媳本﹤儗Υ丝峙虏⒉荒吧?。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中醫實行考核立案。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作為主考官,負責命題與閱卷,從此即有“京城四大名醫”之稱。
“如今的燕京醫學正是以北京四大名醫及其傳承人的學術經驗為核心的?!碧锝鹬薷嬖V記者,京城四大名醫以及其他老中醫學術流派,普遍具有家傳、學院教育、師承教育相結合的特點。
比如,施今墨家傳的施小墨、施如瑜等,在脈診,老年病、腫瘤治療等方面頗具建樹。其中,施小墨又有吳有朋、徐佳、傅強等弟子,前兩位在施小墨醫館工作,傅強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科工作。
而師承施今墨的祝諶予、董德懋等百余人,后來大多都成為了中醫界的泰斗。其中祝諶予又有祝肇剛、祝勇等子嗣,前者為順義金方國醫院(北京第一家民辦中醫醫院)的副院長,后者現在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的主治醫師。
如今,祝諶予還有呂仁和(中醫糖尿病腎病泰斗)、呂景山、梁曉春(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等學院派傳人。
在田金洲看來,燕京醫學可謂“源流交錯”。在這些流派中有源起人,而他們的親戚、門生又分出不少的支流,這些支流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團隊。
“這些隊伍究竟分布在哪里,專長在哪些領域,都需要挖掘研究,從而勾畫出燕京醫學源和流的代表人物的特征來,并最終推動燕京醫學的傳承發展?!碧锝鹬拚f。
因此,從2009年開始,北京就啟動了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可謂為燕京醫學的傳承、發展做了一件大實事。據了解,目前已經建立了80余家名家研究室和名醫工作站。導師團隊涉及心內科、呼吸科、消化科、腎內科、神經內科、腫瘤科、針灸科、外科、骨傷科、婦科、兒科等,為深入發掘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每位繼承人通過學術經驗匯講、輪轉跟師實踐、集體病例討論、醫案交互評點等傳承方法,成為復合型的中醫臨床人才。